明朝隐士田鸾传奇

张居明 芦广霞

据宁津县清光绪二十六年《宁津县志》载,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左都御史,加太子少保的济南府德平人(今德州市临邑县)葛守礼曾为河间府宁津人(今德州市宁津县)处士(隐士)田鸾撰写墓志铭。

这个田鸾是何许人也,能让大名鼎鼎的葛守礼撰文大加赞赏呢?从文中解读“因余舅其子好礼从学”来看,他们应是甥舅或表甥舅亲戚关系。

田鸾,字鸣世,少年聪慧,足智多谋,处惊不乱,胆大心细,十岁时就因设计杀贼而闻名遐迩。

巧计救父

田鸾是父母五十岁时所生,因是老来得子,父母把他视若掌上明珠,他也不负亲望,在私塾读书一直名列前茅。

他的父母数年辛勤经商,积攒了一些钱财。一天夜里,有一盗贼潜入府中,以刀挟持其父,要他交出全部钱财。田鸾那年刚刚十岁,他挺身而出,指着父亲对盗贼言道:“这老头儿年过六十,虚耗衣粮,我早就想杀掉他,今日借汝之手,正合我意。不过,义士请慢些动手,老头儿的钱财都在你背后的密室里,只有他才能打开。”强盗认为孩童不会说谎,便信以为真。在盗贼放开田父,转身寻觅密室之际,田鸾拉动机关,流箭飞出,正中贼寇后心。十岁孩童救下老父,一时传为美谈。

临危受命

正德辛未年(1511年),杨虎等人因不满朝政,从山东起兵,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先后攻占了兖州、曲阜等地,然后挥师北上准备攻占京城。

一天,杨虎率部浩浩荡荡来到宁津县城,知县刘秉忠心惊胆战,惊慌失措,忙唤教官程守篆,商量对策。程守篆献言道:“只要我们不与他们正面交锋,组织所有官兵上城死守,定保城池无虞!”“可我们人数不够,他们人数是我们的几倍,怎么能守住整座城池啊!”刘知县叹息道。“大人,我们还可以动员全城壮丁上城守城。”“民众肯去守城吗?”刘知县问。“只要我们把杨虎他们宣传成面目狰狞,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一旦城破,男女老少必将无一幸免,自会人人争先,个个奋勇。”

刘、程二人依计而行,守城半月有余,杨虎义军仍无退兵之意。此时,城内人心惶惶,传言称城将攻破,性命难保,每个人都在盘算着如何逃命,包括知县刘秉忠。不能出逃的老弱病残,只能等着,义军一旦入城,立即跳井而亡。这时,有人对程守篆说:“有一人可保宁津城。”程问:“谁?快快说来。”“田鸾!”程守篆连夜登门拜访田鸾,以全城百姓性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邀请他出山抗击义军。田鸾爽快答应帮助退兵,吩咐程守篆,只需让兵丁在城池上密插旌旗,制造声势,无需慌张。第二天,田鸾登上城楼,对城下的杨虎高声喊话:“尔等一群乌合之众,竟敢造反。不如速速来降,保尔性命,如若不听劝告后悔晚矣!”杨虎抬头一看,只见战旗猎猎,城上高站一人,身长八尺,骨骼清奇,浓眉朗目,玉面短髯,双颊丰满。好一个器宇轩昂,言语铮铮之士。杨虎不由一怔,顿生敬佩之心,心说:“此人面如冠玉,气度不凡,必得之而我用也!”遂命手下用旗杆挑起十金,隔空喊话:“我看你气度不凡,一表人才,不如跟随我们杀贪官、诛暴政,打下京城,享受荣华富贵。”挥手一指那旗杆:“此乃十金,略表诚意,请笑纳!”田鸾微微一笑:“汝等痴心妄想,皇上仁德广被,尔等造反,民心惶恐,大逆不道,我怎会随你等做伤天害理之事!”杨虎见一时难改其意,不知道田鸾是何等人,又不知城中兵力虚实,于是乘夜幕悄悄退兵而去。

再退敌兵

刘知县和程教官看到义军退去,终于松了一口气,百姓也欢欣鼓舞。田鸾却对刘知县和程教官说:“今日退兵只是权宜之计,义军定会卷土重来。”刘、程慌问:“那如何是好?”田鸾道:“加固城墙,整肃队伍,严阵以待,义军复来,火器拒之!”田鸾立即召集动员全县所有手工业者,尤其会制作鞭炮的工匠,齐聚县城,连夜赶制火雷、毒药烟球、烟幕弹。这些简易的赶制品,虽然杀伤力不大,但仍然能起到以假乱真的作用。他又调配弓弩手,令其枕戈待旦,随时准备迎敌。另外,让城里未成年的少年们拿来家里水桶,战斗开始后在隐蔽处燃放鞭炮迷惑敌人。数日后,义军果然纠集更多的兵力前来攻城,田鸾在城上指挥士兵投掷火器,顿时敌军阵营烟雾弥漫,火光四起,士兵叫声连天,一片混乱,士气锐减。双方相持三日后,杨虎见无机可乘,黯然退兵。刘知县大喜,连夜修书准备上报朝廷,为田鸾请功,田鸾急忙阻止,称自己毫无为官之意,只是尽了保家安民的一点义务。程守篆私下暗示刘知县,如果能把此人留在手下,日后定会大有用途。

于是,两日后,刘知县设宴款待田鸾,席间以五十金相赠,大加赞誉之词,感激之意:“先生两度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使小城免遭涂炭,五十金略表心意,请先生务必收下!另外,此乃我为先生上报朝廷请功的奏折,准备快马送京。汝乃国之栋梁,怎忍心埋没于乡野陋巷!”田鸾闻言推辞道:“在下绝无为官之意,若是授以官职,实则害了在下。昔日鲁仲连曾说:‘杰出之士之所以被天下人崇尚,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纠纷而不取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虽不能与先贤鲁仲连相提并论,但心意相通。我此次所为,只不过是为老百姓免遭生灵涂炭,绝无他求!”于是,辞别刘、程二人,回到乡下,过起隐居生活。

田鸾娶王氏为妻,侧室崔氏、张氏,育有五子。长子好仁,监生。次子好义,知印官。三子好礼,庠生。四子好智,五子好信。另有一女。

孙男六人,女四人。田鸾去世时享年六十八岁。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