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知县方学成的两间房

□郭峰

方学成雍正八年(1730)冬到任,乾隆七年(1742)离任,在夏津县当了12年县令。

他到任时还只是“署县事”,就是代县令,然而他却没有“打短工”的心态,一到任就察民情、访民苦,召集下属“周谘利弊”,决心清查革除“积弊宿累”,立志为夏津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当时的运河因“受漳、济、卫、汶之水”,经常泛滥成灾,就在夏、秋两季修堤防汛,天天赤身跣足,跟老百姓一起吃住在大堤上,“必亲躬河干,督率乡民,昼夜防护,风雨凌暴,淋漓被体弗惜”,为百姓的事废寝忘食。

到任第二年秋,他盖了一间房。

他的住所在县衙大堂后面,住所大门和大堂之间有片空地,他把它们简单的搭上顶,装上门框,把住宅门和大厅连接起来,他为这个二堂取名为“亲民堂”。“二堂可以随时以受事察讼,引而近之,有家人父子之谊焉,当使民易亲。”这样他就可以和百姓像一家人一样随时见面了。他还提醒自己,百姓的好恶就是自己的好恶,“不以形分势远自拘,而以家人父子之谊相待。喘息呼吸,其气必通;疼痛惨怛,有触而感。”为此,他在亲民堂的东西两面墙上分别写上唐代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和《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意在提醒执政者要顺应民意,而《捕蛇者说》却是在嘲讽苛政扰民。方学成对这两篇文章“朝夕诵之,以自观省。”

方学成在任上严以律己,不名一钱。“自奉俭约,依然寒素之风,身无长物”。他慎刑狱亲民风,把夏津这个本来“疲”“瘠”的“弹丸之地”治理得“岁时丰稔,日有起色”。到了1735年,也就是乾隆元年,新朝改元,全县安定祥和,“五榖穰熟,既熟而丰,士女协和,国以宁谧,吏民皆安于无事。”而此时,已经修了三年的县衙大堂也投入使用了。

一间大堂竟然修了三年?

原来,县衙大堂已经用了280多年,早已不能正常办公。县志记载,方学成“私念国家赋税日减,度支有限,既无公帑可请,功令綦严,亦无罚锾纳赎可充公用,且连值水旱,元气始复,又不敢重烦民力,迟之既久,未敢以举。因自节缩清俸以时缮葺,岁凡三更,始克讫工。”意思是县里收税少,也没有什么罚款之类的资金可用,百姓生活刚有好转,为了不给百姓增加负担,方学成就自掏腰包,对大堂进行修缮,他自己财力有限,所以用了三年才完工。工程竣工,他兴奋之余,取朝廷和百姓“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之意,为大堂取名为“和宁堂”,并做《和宁堂记》,后来他又为和宁堂立碑一通,做《重修大堂碑记》永志纪念。

他在《和宁堂记》中提到“上下和亲而不相怨,由于道民之有道,而上亦用足而下不匮。”即说朝廷想要做到上下和宁,就不能让老百姓对朝廷有怨气,朝廷也不能对百姓敌视,朝廷要懂得顺从民意,这样,朝廷用心对百姓,百姓也会信赖朝廷。在《重修大堂碑记》中他又教育百姓:“务敦孝弟,隆礼让,尚节俭,诵诗书,崇本抑末。”而不要“犯上斗狠,习诈伪,作奸盗,恣奢靡,兢为游惰”。

这两间房,对方学成来说,一间装的是国,一间装的是民,一国一民,就化成了装在他心里的一块碑,一块爱国爱民之碑。也就是这块碑,让他永立于史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