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
古代有一种官员被称作“循吏”,他们做事谨慎有度,有知识,有方法,主张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的主人公史飏廷便是其中一位。
史飏廷字昌言,生卒年不详,江苏溧阳人,康熙七年(1668年)调任陵县知县。
在任期间,他体恤地震灾民,保障民生,兴礼义、重教化,办学校、修县志,留下美名。
安抚流民,赈灾兴利
康熙七年(1668年),史飏廷调任陵县知县,到任伊始即面临巨大考验:“初至邑,民逃亡者过半”,哀鸿遍野。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民逃事件?这不得不提及康熙七年(1668年)的那场8.5级地震。地震造成死亡人数超过6万人,震中山东郯城部分地区烈度达12度,是清初最大乃至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发生的震级最大的破坏性地震。
面对全城的屋陷房塌,到处断壁残垣,百姓饿殍遍野的现状。史飏廷上任后即刻出台措施安抚流民、赈灾兴利。在自己职权内,他采取灵活措施,开仓放粮,劝捐赈济,不久便“招集流移闻风复业者二千余户”,并使之迅速恢复农业生产。他亲自调查农民的生产状况后推行相应的兴农政策,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减缓赋税,并严令其下属不可借机敲榨勒索,最大限度体恤灾民。另外他还重建严格的保甲制度,订立乡约,控制罪犯,压抑强悍,秩序一方。他以训导的方式规劝乡农,并引用古圣先贤的语录再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摆事实,讲道理,使农民“男勤于畎亩,女勤于纺织”。
与此同时,他想方设法积极重修因地震坍塌、毁坏的公共设施。灾后房屋、城池、衙役等建筑的重建工程量浩大,他率先捐资捐俸,并发动民间捐钱捐物自救。先是修缮四个城门并为其命名,“东曰迎晖,南曰朝阳,西曰聚秀,北曰望阙。”在当地士绅和耆老的协助下,还修葺了震中毁坏的文庙,“又建魁星楼于邑之东南。修颜鲁公祠、城隆庙,葺邑之。”资金方面,基本上“敛不及民”。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城乡大体修缮完毕,恢复了往日的物阜民丰的太平盛时景象。
重视文教,编纂县志
史飏廷把兴礼义、重教化放在施政的重要位置。兴办学校,扩建三泉书院,“仿朱子白鹿洞规条,以课郡士”,“进诸生迪以仁义忠信之道”。
他给陵县八处风景名胜命名:“东璧奎楼、西郊花苑、南桥铁板、北郭妆台、神头晓气、鬲国同通津、赵公封址、颜守名碑”,曰:“安陵八景”。并赋诗称赞。
史飏廷还积极编纂县志。
陵县修志始于明朝。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知县孙昺主修《陵县志》,共八卷;明万历甲辰年(1604年),知县宋文明主修《陵县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知县史飏廷主修《陵县志》,共六卷;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知县沈淮总纂,候选知县李图、直隶候补知县沈燮昌、举人王诚分纂,共22卷、20余万字;清光绪元年(1875年),知县戴杰主修《陵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县长苗恩波修《陵县续志》,共4册。再者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钱应显、邢宝英修纂《陵县乡土志》1卷。另外,1960年、1962年都曾经编写过县志,皆因种种原因而中断。新编《陵县志》分1980年和2007年两版。到目前为止共九个版本。
这九个版本的志都有序言。相对而言,史飏廷的序文是佼佼者,序言虽然仅有616个字,但内容充实,言简意赅,蕴意丰邃。文字庄重简洁,典雅优美,灵动流畅,骈散结合,宜于诵读。从此文中,一方面可见知县史飏廷的文史水平,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陵县百姓的体贴入微、对陵县的深情厚谊。全文逻辑明晰,层次分明。先说修志书之必要性,具体到陵县自身的特点,然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陵县旧志的缺略与风俗之变更,清楚地说明了自己修志过程的艰辛与困难,最后把修志更大更全更好的期待留给后人。总体来说,这是一篇精粹隽永、风格独特的序文,一气读完,有如呷了一口醇厚的美酒,满嘴留香,沁人心脾,余味无穷。
积劳成疾,卒于治所
因为政绩优良,史飏廷后来升任陕西西安府同知,在潼关负责课税。时值陕西民乱较多,他派兵沿途设防,打击寇盗拦路劫掠,革除苛捐杂税,商道络绎不绝。
后来,他又补任河南南河同知。任上,他修堤防浚河道,使黄河没有溃决。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月,史飏廷升任云南曲靖知府,参与平叛“三藩”之战,奉命日夜督造攻城的器具,奔走于飞炮流矢之间。城攻破后,他又竭力安排军队所需,安抚百姓,不久因积劳成疾,卒于治所。
古代循吏能做事、敢做事、善做事。其中,善做事是考验循吏的试金石。史飏廷在任内所作所为,是在秉持从政为民的理念在为百姓做事、治事安民、造福一方,是清朝当之无愧的循吏,是一位受百姓钦敬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