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魁
在封建社会,除继承皇位的“太子”之外,其余诸皇子,皆可被御封为“王”;此外,朝中异姓文武大臣,凡功勋卓著,也可被勅封为“王”;而“侯”者,系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侯爵”;“王子”,则是对皇帝之诸皇子(含皇孙及世袭王)的通称。
据民间历代相传,武城县与王侯有渊源的村庄,不乏其例。
“辽东王”薛仁贵屯兵东王屯
东王屯隶属鲁权屯镇,南临建德水库,北近“利民河南支”,现为927人构成的多姓村庄。
村名源自唐代名将、“辽东王”薛仁贵。据史料记载,薛仁贵(614-683),名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士,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相传,在薛仁贵奉命征东时,曾率军路过这里,并在此驻扎数日。由于多年领兵征战,屡获大胜,且功勋卓著,薛仁贵被敕封为“辽东王”,该村遂以其封号而得“东王屯”村名。
至于其村名末字之“屯”,笔者以为,当属于曾在该处“屯兵”之故;另含,有众多居民在此“集聚”、“村落”之意。
该村为“兴教立学”上的先行者,早在民国九年(1920年)三月,即创办了新型学校一所“东王屯初级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3月之前,该村隶属恩县;1956年3月恩县撤销后划归武城县,隶属旧城区;1958年初隶属西王屯乡;同年秋,隶属旧城公社;1964年冬,划归马庄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后,改称隶属马庄乡;2000年5月,撤销马庄乡的建制,划归鲁权屯镇管辖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其西邻的“西王屯”,尽管村名中亦有“西王”二字,但是其立村的时间,尚晚于前者,其村名的来历,系因地理位置而比照“东王屯”而得,与“王子、王侯”毫无关联。
不知名王子落难宋王庄
宋王庄隶属鲁权屯镇,南临“郑郝路”(郑家口至郝王庄),现为606人构成的多姓村庄。
该村原名“五家楼”(址在现村西南)。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王子,因触犯国法,曾逃到此地避难。不料数日后,被一路追杀而来的官兵抓获,奉命将其杀死,就地埋葬于土岗。“宋王庄”村名,即由此而得。
“宋王”,究竟是源自该王子的封号,还是“宋代的王子”,由于资料匮乏,实难考证。笔者以为,当源自该王子的封号——历朝历代,对诸皇子的封号,皆称之为“王”,而在“王”前,再加上封地的简称。如:明初驻守北平府的燕王朱棣,太原府的晋王朱,青州府的齐王朱榑等即是。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3月之前,该村隶属恩县;1956年3月恩县撤销后划归武城县,隶属滕庄区管辖;1958年初,隶属滕庄乡;同年秋,隶属滕庄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后,隶属滕庄乡;1994年12月,滕庄撤乡设镇,改称隶属滕庄镇;2004年4月,划归鲁权屯镇管辖至今。
佚名侯爷辞官建起侯王庄
侯王庄隶属武城镇,被“S318”省道穿村而过,现为由1426名村民构成的大村。
其村名几经变更,究其来由,说法有二:
其一,系因一“侯爷”之爵位而得。历代有传,言称早年有位侯爷,辞官后迁居其封地的此处建村,取名“侯王庄”,而“墩仁官庄”,则系其更名后之称。据称,明末清初时期的墩仁官庄,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南北官庄”,西为“新爱官屯”,再后来才更名“侯王庄”,一直沿续至今。
其二,原与“南北官庄”统称“墩仁官庄”。明洪武(太祖年号)四年,王氏始祖从山东即墨县“王家道口”迁来,明末改为“新爱官屯”,后又复改为“候王庄”,至今沿用。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3月之前,该村隶属恩县;1956年3月恩县撤销后,划归平原县;1965年划归武城县,隶属董王庄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后,改称隶属董王庄乡;2000年5月,撤销董王庄乡的建制,划归武城镇管辖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