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奎
邵晋莪(1892年-1938年),齐河县刘桥镇邵庄人,是一位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抗日英雄。1938年11月2日,在邵庄突围战中,时任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二支队独立营营长的邵晋莪,为掩护司令员傅亚平和参谋长李聚五安全转移,不幸被日伪军逮捕。在齐河城的监牢里,高官厚禄的引诱没有使他动摇,严刑拷打的折磨也没有令他屈服。一个月后,无计可施的敌人,在齐河城外的黄河大堤上残忍地杀害了他,据说当时那场面悲壮而惨烈。
出身书香门第 家国情怀代代相传
邵晋莪出生于亦耕亦读的书香门第,祖父邵兰階因参与治理黄河水患有功,曾被封为黄河工程指挥六品衔,他清正廉洁,秉公办事,二十年数过家门而不入,也未曾给家里置办财产。
祖父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少年时期的邵晋莪。他从小饱读诗书,成人后悬壶济世,常不收取穷苦人的药费,致使药店经营惨淡,但他却并不后悔,他曾手书一副对联“群杨遮户万祥集,双松生庭五福临”,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迹。
家风是可以传承的,在邵晋莪的影响下,其长子邵承绪也在不断追求思想进步,探求救国之策。1931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北京读书期间曾受党组织派遣到苏联学习8个月,深入研究马列主义。回国后,正是白色恐怖时期,他在北京街头多次进行革命宣传,不幸被捕入狱,被保释出狱后回到家乡邵庄,又多次到伦镇、刘桥等地向赶集的群众进行革命宣传。
在长子邵承绪的影响下,邵晋莪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自觉走上了革命道路。与他一起走上革命道路的还有次子邵承纲。
爱国人士聚义 抗日力量合兵邵庄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1937年11月12日占领禹城,11月13日入侵齐河。
面对异族入侵,邵晋莪义愤填膺,决定建立一个保家卫国的武装自卫队。在他的运筹和号召下,邵庄村抗日自卫团成立,他变卖家产,购置了一些枪支弹药,准备随时打击来犯之敌。
此时,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第十二支队参谋长李聚五派人来了。
李聚五曾是齐河乡师的教员,素有报国之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投笔从戎,变卖家产购置枪械,拉起队伍抗击侵略者,但是却在战场上屡屡受挫。就在李聚五孤立无援的时候,他探听到齐河县邵庄一带有一支抗日武装队伍,便派人联络,商议联合抗日大事。担任联络人的宋文良是禹城北宋庄人,曾是李聚五的学生,也是邵晋莪的表弟。在他的联系下,李聚五很快率领十二支队来到邵庄,与邵晋莪的抗日自卫团兵合一处。
从此十二支队就主要在邵庄一带活动。在邵庄常驻一个独立营,营长就是邵晋莪。凌庄的姜少祯一直追随邵晋莪,他胆大心细,虑事周全,被任命为后勤主任,负责十二支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 成为日伪心头之患
李聚五自起兵以来,几乎是屡战屡败,他常反思失败的原因,在与邵晋莪、姜少祯等人的多次讨论中,他们的看法趋向一致,就是这支队伍要由共产党来领导。于是李聚五到聊城找到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要求派共产党员到十二支队。张霖之便通过范筑先委任共产党员傅亚平到十二支队任司令员,并带去了武思平、李大同等6名党员,建立了十二支队党支部,张平任支部书记,李聚五仍任参谋长。
十二支队入驻邵庄后,在齐禹交界处广泛宣传抗日救亡思想,鼓励青壮年加入抗日队伍。邵晋莪还聘请禹城堂子街的说书人郭如河,以说书的形式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邵晋莪的南园子里,郭如河说书两个月,为抗日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二支队纪律严明,很有战斗力。他们经常袭击周围地区日军据点,割断津浦线的敌军电话线,毁坏电线杆,逐渐成为日伪军的心头之患。
1938年11月2日,日伪齐河县大队在姜洪奎、姜孚先的带领下,突然包围了以邵庄为中心的连五庄,对十二支队实行“铁壁合围”。邵晋莪带领独立营顽强反击,激烈战斗持续进行了一整天,敌人始终没有攻进村子。在邵晋莪的火力掩护下,司令员傅亚平突围后,带百余人到第三十一支队管大同部,而李聚五带着部分人突围后,则去铁路以北安头一带继续打游击。
凭借熟悉的地形,邵晋莪有几次机会可以安全突围,但他都放弃了。等傅亚平、李聚五成功突围后,他再试图突围,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烈士流血牺牲 后人为国建功立业
邵晋莪牺牲的消息传到刘桥后,在姜少祯的谋划和带领下,他的战友们连夜偷袭华店据点,没放一枪一炮,用菜刀砍死了十二个日伪军,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日伪军几次来搜这些武器,为了保护这批武器,姜少祯、姜少禄弟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邵晋莪牺牲后,日伪军一直想抓住他的两个儿子邵承绪、邵承纲,以图
斩草除根。为了躲避追捕,两个革命者再也没有回过邵庄。偌大个邵氏家族,男人死的死、逃的逃,只剩下四个妇女和五个孩子,艰难度日。
邵晋莪的长子邵承绪,于1931年至1935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曾多次参加北师大、济南、上海等地的爱国学生救亡运动,后被军统特务暗杀。
邵晋莪的二儿子邵承纲当年邵庄突围战后,追随李聚五到了安头,后来李聚五送给他一辆自行车让他回邵庄,他回来后见日伪戒备森严,没有进家门就走了,之后下落不明。
邵晋莪、姜少祯在国难当头之时,誓死不做亡国奴,宁愿身死家破,也要坚决抗日救国。如今,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了先辈遗志,在各自所在的岗位上,继续为党竭忠尽智,为国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