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实华——科技创新澎湃“绿动力”

原标题:德州实华重塑现代化工“绿色、智能、安全”新形象——科技创新澎湃“绿动力”

□本报记者董天力 本报通讯员邱杨

9月12日,记者走进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空气中闻不到一丝刺鼻气味。若不是标识提醒,很难想象这是一家年产39万吨烧碱、30万吨PVC树脂的氯碱化工企业。在这里,传统化工“高污染、高能耗”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绿色、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工企业形象。

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71年的德州石油化工厂,2007年更名为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同年加盟中国化工集团,2021年并入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如今,企业已发展成为德州市化工产业链链主企业,年销售收入超40亿元,产品涵盖烧碱、PVC树脂、双氧水等,不仅跻身“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更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山东省无废工厂”等多项荣誉。

实华化工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关于“如何把基础化工做精、做深、做绿”的创新实践。

“我们的核心优势集中在低碳和环保两个领域。”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硕表示,尤其是食品级离子膜烧碱和7型PVC树脂,品质不仅在山东甚至在全国行业中都享有口碑。这背后是企业多年来在技术上的持续攻坚:通过引进离子膜电解技术并不断优化工艺,产品能耗降低10%以上,成功取得食品级认证,成为山东省内仅有的两家具备食品级液碱生产资质的企业之一。如今,德州实华的高纯度食品级液碱已成为多家生物科技、食品饮料企业的首选原料。

而在国家“双碳”目标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传统化工企业如何转型?实华化工的选择是:向内深挖,将环保压力转化为升级动力。

曾经被视作“边角料”的氢气,在实华化工的创新实践中焕发新生。氯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富余氢气,以往大多放空,虽不会造成污染却浪费资源。今年上半年,企业成功投用氢气综合利用速赢项目,让这些“被遗忘的能源”有了用武之地。

项目推进过程中,技术团队大胆创新,将输氢管道材质从碳钢改为不锈钢,壁厚从8毫米降至4毫米,不仅省去了防腐工序,提升安全与美观度,还降低投资8万余元,大幅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同时,通过利旧改造、盘活库存,节约材料费用39万元。项目投用后效益立竿见影:目前日节煤约20吨,预计后续年收益稳定在350万元以上。

另外,企业还在推进“零极距电解槽”等行业领先技术,显著降低产品电耗,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逐年下降,多项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标准。

实华化工的品牌特色,不仅体现在技术绿色转型上,更根植于其深入骨髓的安全文化。

公司视安全为“灵魂”,以“HSE永远第一”为理念,确立了“零损失”目标,推动安全管理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通过构建全方位培训体系、模拟事故场景、开展“安全一刻”分享,以及创新推出“安全即时奖励卡”,让隐患排查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厂区内随处可见佩戴“安全之星”的员工——那是他们发现并消除隐患的“安全勋章”,也是企业“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文化的最佳写照。

在当前氯碱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实华化工坚持“一切成本皆可降”,通过满产满销、物耗能耗深度管控、搭建“车间—工段—班组”三级成本分析体系,以及推行“事前算薪”激励政策,全面激发员工降本增效动力,推动企业从“生产操作”向“成本经营”转变。

从物流无人值守系统降低15%物流成本,到PVC干燥智能优化系统大幅节能,当前,实华化工正以智改数转推动传统化工“换芯升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