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来,德州服务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新动能释放新活力

伴随德州服务业发展,德百集团已从单一百货零售成长为综合性商贸流通企业

□本报记者胡兵本报通讯员张钊

今年国庆假期,德州餐饮住宿和文旅产业迎来消费高峰:全市16家重点零售样本企业实现商品销售11741.1万元,其中2家重点餐饮零售企业实现营收44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7%。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服务业扮演着辅助性角色。改革开放之初,我市服务业发展业态仍相对单一,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唱主角,消费性服务业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全市服务业投入逐年加大,199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8%,首次超过农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服务业发展迈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从2012年到202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一路从777.52亿元增至1899.95亿元;服务业规上企业数量从374家增至469家,规上企业资产规模从177.4亿元增至747亿元。

随着服务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服务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不断趋优。

到2023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9.9∶40.2∶49.9,一批有助于提升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服务业新业态迸发新动能、释放新活力,成为全市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

今天的德州,交通运输、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业态百花齐放。

交通运输业依旧是我市服务业的重要支柱。截至2023年,全市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规上企业达143家,规上企业营收204.5亿元,占规上服务业企业营收的57.9%。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异军突起。截至2023年,全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共33家,实现营收53.8亿元。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2023年,全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同比增速97.4%。规上企业达111家,占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比重23.7%,实现营收25.9亿元。

伴随服务业规模、结构的不断变化,群众消费也在数十年间持续升级。

20世纪70年代,以自行车、手表、收音机为代表的“老三件”是当时人们结婚“最有面子”的开销。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冰箱、彩电、洗衣机为代表的“新三件”成了人们新的追求。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逐步加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人们逐步从买商品向买体验、物质需求向精神追求转变,带动旅游、文化、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加速发展。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2012年,全市信息技术服务业只有中国移动德州分公司1家企业。2023年,互联网及相关业企业达到9家,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达到10家;互联网用户达到213.81万户,电信业务总量实现47.8亿元。

2023年,全市已有文化体育娱乐业规上企业24家,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为3584.66万人次,旅游收入总额216.64亿元。齐河、德城、禹城等县市区已成为周边群众旅游首选地,减河岸边油菜花海、康熙探花庄园、武庄渡槽、黄河第一驿站等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此外,网约车、直播等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在我市同样展现出勃勃生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