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审计局力促农田灌溉设施发挥长期效益——
破解3000余亩农田灌溉难
□本报记者 李莉 本报通讯员 于凡
“多亏了审计局的同志来审计时帮我们找到问题,我才能用自家地头上的这口井浇地,今年丰收有盼头了。”5月27日,德城区黄河涯镇东屯村村民张吉祥吃过早饭就来到自家麦田里,看到小麦籽粒饱满丰收在望,他高兴地说。
然而在去年,附近村民还在为浇地不方便而发愁。去年3月,市审计局工作人员在乡村振兴审计调查中发现,黄河涯镇部分灌溉项目设施处于闲置状态。经过多次走访,审计人员了解到当地农田灌溉工程竣工后,个别机井等水利设施因缺乏维护导致淤堵甚至废弃。
“黄河涯镇遇到的问题是个例吗?其他县(市、区)是否还存在类似情况?”市审计局乡村振兴审计组主审曹萌带着疑问,和审计组其他同志围绕“立足政策、揭示问题、提出建议、规范管理、促进改革”的审计目标,对全市8个县(市、区)、31个乡镇农田灌溉设施使用维护情况开展审计调查,查看项目建设资料、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开展调研,探究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和背景,分析背后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力求审深审透,推动源头治理。
经梳理汇总发现存在农田设施管护不到位、耕地保护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并向市委提交专题汇报,得到了高度重视,相关事项被列入德州市主题教育“先学、先查、先改”重点内容,要求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整改。
审计组依托“党委政府牵头、主责部门实施、主管部门督导、审计跟踪检查”的“德审改”工作模式,建立起问题台账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时限,派出8个小组现场督导问题整改情况,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对维修效果进行核查。截至目前,全市已维修泵站35座、疏通机井42座、修复灌溉出水口136处,有效解决了3000余亩农田的灌溉难题。
据曹萌介绍,为建立健全农田灌溉设施维护长效机制,解决管理漏洞和机制障碍,市审计局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一起座谈研究解决方案,最终提出了落实管护责任、建立跟踪问效机制等针对性的审计建议。同时,推动市农业农村局修订出台《德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综合管理制度》,明确了农田灌溉设施使用要求、维修与保养措施等,进一步加大对农田灌溉设施的巡查和日常检修,确保设施管用、群众满意、长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