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国潮风”吹起文旅消费新热潮


付雅杰

3月28日,我市召开的“文旅融合促消费 市场激发新活力”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到,今年以来,德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消费升级”战略,其中,与国潮元素相结合的系列活动,让传统文化以时尚姿态融入日常生活,受到广大市民欢迎。当下,“国潮风”正劲吹德州,焕然一新的消费模式,掀起文旅消费市场新热潮。

文化自信增强,国潮消费从“复古”走向“新潮”。国潮之所以走红,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建立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的基础之上。过去,传统文化可能只是节日里的仪式感,而如今,它已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德州澳德乐广场童装商场,一家主打汉服元素的童装店,日均销售额突破3万元。父母为孩子挑选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文化味儿”。蛇年春节后,不少孩子穿着带有汉服元素的服饰返校,成为一股校园新风尚。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家庭教育、学校熏陶与社会文化共同推动的结果,也体现了年轻一代在日常中表达文化自豪感的方式。

“国潮风”劲吹,离不开文化IP加持。德州的很多企业敏锐地捕捉到了消费者对于传统文化与创新表达的双重期待,主动拥抱变化。比如,老字号品牌德州扒鸡积极转型,推出鲁小吉大鸡腿,结合康西西IP形象,让产品焕发了新意,更与新青年音乐节联名,激发出超30亿的传播热度,让一只鸡腿成为潮流“标签”。

多元文艺阵地,创新“国潮+舞台”融合路径。德州大剧院、德州市杂技团等文艺阵地,积极探索“国潮+舞台”的融合路径。它们将诗词、民乐、杂技等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带来《山水国潮》这类兼具传统韵味与时尚感的原创作品,演出上座率稳定在70%左右,成为市民夜生活的新选择。在非遗传承方面,德州窑红绿彩工艺也被注入新活力。结合两河文化设计的文创首饰,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展销“双轨并行”,不仅赢得了本地年轻消费者,也打通了外地市场。

政府助推,国潮产品迈向产业化。德州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国潮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德州黑陶、木版年画,到运河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承载着地域文化记忆的元素,如今正以更鲜活的方式“活”起来,它们不仅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价值,也为城市消费场景注入了创意与情感。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德州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非遗+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品牌孵化等方式,助力本土企业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可以说,国潮的魅力,也不仅是“潮”的外表,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真正握手,在这里,文化变得可触、可感、可消费,当更多消费者在购物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德州的国潮“春潮”正澎湃向前。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