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抓实农业项目,激活乡村振兴“强引擎”


□相子瑞

农业项目是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和农业现代化的“硬支撑”。今年以来,德州市聚焦三镇三区、设施农业、食品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力争上半年新开工农业项目33个,总投资88.1亿元,竣工项目13个,完成投资53.7亿元。

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大有可为。德州市依托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年活动,全力推进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彻底扭转产业项目薄弱现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夯实共同富裕基础,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链上建项目,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农业增值增效提供巨大空间。德州市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育作为项目建设主攻方向,全力推进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以龙头项目牵引产业链升级。鲁粮集团现代粮农产业示范推广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粮食储备20万吨,年粮食交易25万吨,年粮食中转50万吨,进一步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去,乡村特色产业由于产业链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一直上不去。各县市区应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向后端延伸、向下游拓展、向市场要效益。比如,平原运河种业可以在农业基础条件好的乡镇培育育种基地、乐陵小枣产业延伸更多品牌产品、武城辣椒产业做活深加工文章等等。总之,农业龙头企业应在育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多点开花,促进农产品利用方式的多元转化、多渠道增效;应通过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政府和各类经营主体依托乡土特色资源,开发诸如夏津桑椹产业、乐陵农业旅游、德城生态果业等农业产业新功能、农村生态新价值,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兴业态、树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农业求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德州市共拥有11项在研的山东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提振行动计划项目,a1德州食品智慧科技产业园项目目前也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6月底试生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8亿元。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对于德州市现代农业项目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应聚焦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实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建成一批智慧农场,加快重点行业和产业数字化改造,通过政策拉动、典型带动、技术驱动、服务推动,实现智慧农业快速发展;要依托农业项目全产业链一体联动,推进主要作物种植精准化、设施种植数字化、畜牧养殖智慧化、育种制种智能化,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数字化水平。

科技人才做后盾,乡村振兴厚积薄发。农业项目建设,人才是核心要素。近年来,德州市专项扶持引导农业技能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激发“归雁经济”内生动力,激励各类人才流向乡村、扎根基层,极大地推动了乐陵小枣、夏津桑椹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打造起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全国重要预制菜基地等乡村振兴的德州样板。推进农业项目高质量发展,应不断完善“专业化”人才激励体制,加强与农科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推行顾问指导、对口支持、互派培养等引才模式,柔性引进农业专家、农业专业化团队等高层次人才队伍,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要当好优秀人才的“后勤部长”,加大对农业专业化人才的开发力度和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力度,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全力提供“拴心留人”的沃土;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工匠,让乡土人才在农业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起到“领跑”作用。

(作者单位:平原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