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杨淑萍

杨淑萍,女,1975年10月生,山东省临邑县兴隆镇兴隆村人。2018年,杨淑萍的父亲在弥留之际,把传承发扬国家非遗地方戏曲“一勾勾”的重担交到她肩上。多年来,杨淑萍多方筹资升级打造一勾勾戏曲传承艺术中心,组织老艺人开展惠民下乡演出,以老带新培养“一勾勾”戏曲新人……杨淑萍用传承人的担当,让国家级非遗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着春风化雨般的文化力量。她是第七批德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了第五届德州乡村文化之星等称号。她的家庭也荣获2023年德州“最美家庭”。她所在的兴隆镇“一勾勾”剧团也多次获得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非遗社区行“最佳表演奖”、山东省优秀庄户剧团大赛“参赛剧目奖”、台儿庄第二届大运河非遗展演“最佳展演奖”、山东省非遗小戏展演“优秀展演奖”、山东省第二届庄户剧团大赛“优秀剧目奖”等殊荣。2024年4月,兴隆镇“一勾勾”戏曲传承艺术中心的戏曲作品《双凤告》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的《优秀传统戏曲折子戏复排计划名录》。

继承遗志,接手国家非遗“一勾勾”事务

2023年,微博热搜榜上一则《一勾勾:绽放在鲁西北的“民间艺术之花”》的报道,讲述了在临邑县的一对普通而又不普通的父女——杨润海和杨淑萍,接力传承国家级非遗一勾勾的故事。视频一经发布,迅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引起了大众对于传统民间曲艺和非遗的关注。

一勾勾始于明末,盛于清代。因其曲调自然朴实,唱腔声情并茂,婉转连绵,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2006年,一勾勾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随着现代传播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像杨润海这样喜欢一勾勾的演员越来越少,在城镇,大部分人没有欣赏传统戏剧的习惯;而在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无心学戏。

在企业有着高薪工作的杨淑萍就是其中一个年轻人。她一开始并不喜欢一勾勾,也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从2004年开始执着地组建剧团,编排剧情,下乡演出,日夜操劳,却赚不了几个钱。直到父亲查出了肺癌,但依然坚持带着杨淑萍熟悉演出流程,与艺人不断磨合。她被父亲的真情和热爱感动了,开始帮着父亲打理剧团的一些事务。

2019年,父亲在临终之际,紧握着杨淑萍的手说:“萍萍,‘一勾勾’能够发展到今天不容易,我走之后,你一定不要放弃,一定要把演出团队带好,把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杨淑萍眼中含着泪哽咽着说不出话,只有不断地使劲点着头。父亲的临终遗言和身上的这股精神,更加坚定了杨淑萍将“一勾勾”传承下去的信念,从此,她代替父亲成了那个要四处奔波的人,信守承诺,多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地为“一勾勾”奉献着无悔青春。

奔走操劳,建设国家非遗“一勾勾”阵地

与现在影视、艺术等专业院校报名火爆的情况相比,一勾勾的演员大多风烛残年,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几乎没人能够全部掌握一勾勾的剧目,即使单独表演一部剧,往往也唱不完整。所以只能通过老人之间的交流和提醒,一点点地找回原来的唱法。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原来的“一勾勾”剧社被拆迁。阵地丢失,杨淑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东奔西走,积极向党委、政府、“两代表一委员”、社会人士建言献策,筹集资金,为保护“一勾勾”,重建阵地到处奔走。她积极宣传“一勾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在文化文艺、市场监管、企业商界等部门单位之间争取政策,筹募资金。在杨淑萍的不辞辛苦和多方共同努力下,2017年,兴隆镇“一勾勾”戏曲传承艺术中心成立了;2023年,在兴隆镇驻地五福源党群服务中心又打造了高标准的“一勾勾”戏曲展演大厅,化妆室、排练厅,以及各种演出器材一应俱全。杨淑萍的付出有了收获,“一勾勾”有了新的发展阵地。

苦心孤诣,培育国家非遗“一勾勾”新人

新的发展阵地建立起来了,但是“一勾勾”的老艺人也都年岁已高,20名演员,最小的也已经55岁,年龄最大的81岁,有的逐渐谢世。随着现代文化潮流的发展,学习和演唱这一剧种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学的甚少,极度缺少新鲜血液,“一勾勾”面临着青黄不接和失传灭绝的危险。杨淑萍日思夜想,最终把目光锁定在了兴隆镇中心小学这帮孩子们身上。一开始,家长和学校并不同意让孩子们学习“一勾勾”,担心这样会占用孩子们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影响课程进度和学习成绩。杨淑萍结合新时代全环境立德树人、学校社团活动、素质教育等新形势新要求,通过走访,和学校与家长召开座谈会等,最终在2018年,兴隆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一勾勾”戏曲传承艺术中心、兴隆镇中心小学社团创新性地开展了“非遗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寒暑假期间,免费培训学生“一勾勾”唱腔和乐器,目前已培养了2届40余名学员。同时,杨淑萍还积极与德州学院、山东华宇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多方面培养新生代力量。兴隆镇党委、政府也加大了对一勾勾的扶持力度,每年从财力、物力、人力多方支持“一勾勾”开展下乡演出300余场次。

“父亲虽然走了,但是他为国家级非遗‘一勾勾’拼搏奋进的精神一直都在。我会继承好父亲的遗志,为土生土长的传统艺术形式做点事情,在非遗戏曲的传承路上略尽绵薄之力。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再看到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一勾勾’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越唱越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杨淑萍高兴地说。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