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选人:张光青

张光青,男,中共党员,1964年9月出生,齐河县潘店镇吴庄村人,1983年一月参加工作,齐河县潘店镇中心小学退休教师。“有困难找张老师”这是之前流传在潘店镇师生中的一句话。参加工作四十多年来,他扎根乡村教育,以“说到做到”的较真劲儿,在乡村教育沃土上播撒诚信种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助教,积极救助贫困学生和春蕾女童,给留守儿童送去爱心,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把温暖传输给身边人。曾被授予“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五老志愿者”、“德州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先进个人”、齐河县第一届“文明楷模”等称号。

心系困难学生  公益捐款护成长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帮助,从2010年起,张光青老师通过齐河县妇联每年向春蕾女童捐款2000元。多年来,只要有为贫困儿童、春蕾女童捐款的活动他都带头参加。

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他就用爱心精心呵护着每位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无私关怀。20世纪80年代,刚刚上班的他工资微博,却拿出钱来给学生买学习文具、作业本,给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交学费。不仅如此,他还先后结对帮扶2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每到逢年过节,总要给他的孩子们买衣服礼物,为的就是多给这些特殊的孩子一些温暖。这些得到关爱的孩子们,不仅成绩进步,更学会了用善意回馈他人,一声声“张爸爸”里,藏着对这份坚守的深深信赖。

2014年,潘店镇田庄村张同学,由于父亲突发疾病去世,和母亲相依为命,为给他父亲治病,家里欠下一大笔债务,致使张同学辍学。当张光青老师得知后,主动要求帮助张同学渡过难关、重返校园,他带着2000元的现金和学习用品来到张同学家中,看望他和他的母亲,不光劝慰他们,还承诺承担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又积极联系张同学所在的潘店镇中学,最终该同学重返校园。连续三年,他每年资助该同学2000元钱,而且还为其购置衣物和学习用品,后来这名学生考上了山东省现代技师学院并顺利毕业工作。到现在学生母亲一说起张光青,就直说“遇上好人了”。

坚守教育初心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张光青对教育事业的庄严承诺。为守住这份诺言,他深入学生家庭家访,做孩子家长的思想工作,甚至去帮家长做农活,他不仅深深地吸引着他的学生,更打动着家长,他把学生视为子女,把学生家长视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哪怕是暑假,他心里想的也是孩子们,“要快些联系‘齐润童心·爱心妈妈’儿童关爱志愿服务项目,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随着农民工大批外出,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牵动着张老师的心,他把更多的爱倾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张同学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孙同学的爸爸是卡车司机,妈妈在济南打工,他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张老师主动与这两位留守学生联系,主动做了这两个孩子的“爱心爸爸”,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做游戏,让远离父母的孩子享受到父母般的关心和疼爱。放学后给他们补习功课、检查作业,牺牲双休日到孩子家中家访,了解他们家庭情况,与孩子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一起商量教育方法。

“他对人都好,不光是对学生。”老师们说起张光青来一脸佩服。无论哪位老师有了困难,他总是鼎力相助,工作上任劳任怨,帮其他老师代班是经常的事;生活上悉心照顾、伸手相助更是家常便饭。2014年,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位老师因急性阑炎住院,因其家在外地无人照顾,张老师知道后买了营养品和水果,带着5000元钱赶到医院,跑里跑外帮忙,医护人员以为他就是该老师的爸爸。无论哪位老师家里有困难,张老师总是及时出现,用“说到做到”的行动诠释着“鼎力相助”的诺言,是同事们心中可靠的“后盾”。

大爱无言  心系安全上学路

张光青老师在潘店镇魏台子小学任教期间,看到学生和学生家长每天在坑洼不平的乡村公路上来回奔波,不仅路难走,而且不安全,一到雨天,道路泥泞,车辆难行,孩子和家长们只好步行,特别是到了冬天,积雪覆盖路滑难走,很多孩子磕伤碰伤,影响学习。为方便师生上下学,他自己多方筹措三万余元,2009年将魏台子小学直通309国道的道路进行修补,不仅极大方便了学生上学,也给附近的乡民提供了交通便利,更实现了“安全上学路”的承诺。

2013年,张光青老师在潘店镇实验小学任教期间,为了师生有好的环境,他先后捐资两万余元购置绿化苗木,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极大改善了师生学习和生活环境。后来他又花了5000余元买了绿化苗木,无偿赠送给潘店镇李营小学和魏台子小学,帮助学区小学改善环境。2014年,张光青老师被调到齐河县潘店镇雅元小学工作,新建的学校刚刚装修就投入使用,他就自己出资为每个办公室、每个教室买了大叶类花草,消除空气中的异味。几年来,张老师为了改善校园环境买的花草达上万元。

“读书先学做人,做人首重诚信。”这是张光青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他以诚信为笔,以育人作墨,以公益为纸,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温暖的故事,更是一堂堂关于“如何做人”的示范课,让诚信之花在教育的沃土上绽放,让善意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