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天衢新区:把教研现场,搬进孩子的游戏场

10月30日,德州天衢新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内,一场省级学前教育研讨会正在进行。与传统教研活动不同,这里没有整齐的听课席和程式化的汇报,专家与教师的视线,全部聚焦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影——沙水区里正合作筑渠引水,土坡上用木板反复搭桥,树屋中协力运送物资。这场由德州市教育局主办的研讨会,将教研现场直接融入儿童的真实游戏。

教研的视角转向户外。在跃华幼儿园生态园,一名男孩正专注地用木板在陡坡上搭桥,反复测试角度防止滑倒;一旁的土池里,几个孩子用泥土制作“美食”,细致模仿着烹饪场景。这些生动的即时场景,成了研讨会上被反复观察、分析和解读的鲜活案例。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教师理解儿童的桥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主任王芳在专题报告中指出,高质量的游戏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观察、解读并适时支持幼儿的思维发展,而非简单设计游戏流程。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深入共鸣与思考。

观摩环节,红缨幼儿园的户外九大游戏区展现了丰富的教育生态。东操场上,炭烧积木与废旧材料在孩子们手中组合成不断变化的建筑;艺术涂鸦区内,瓷砖、轮胎、树枝都成了自由的“画布”。

“我们摒弃高结构、成品化玩具,转向低结构、自然化材料。”红缨幼儿园园长季胜敏介绍,园内设置树叶沤肥区、养殖区、烧火灶台等真实生活场景,让孩子们在参与中直接感知自然循环与生活智慧。

此前,为支持这种转变,天衢新区同步构建了“区级游戏材料资源库”,并编制《幼儿园区域游戏材料应用指南》。区托幼办牵头的“资源流通站”,有效推动了玩教具在园际间的流转共享,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这一改革下,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教师忙于设计游戏流程,现在则更注重静心观察与记录。”天衢新区第一实验幼儿园园长刘涛介绍,该园将木工、陶艺、扎染等非遗体验融入游戏,教师通过视频记录和作品分析来捕捉幼儿的学习轨迹。

目前,新区已构建起“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分层培养体系。本学年组织了4轮“游戏观察与支持”专题教研,并要求每位教师提交2份深度案例分析。同时成立的“骨干教师工作坊”,正围绕师幼互动、深度学习等课题进行研究,系统推动教师从“游戏组织者”向“游戏研究者”转型。

这场以游戏为切入点的改革,正在推动区域学前教育体系整体演进。研讨会上,齐河县、德城区等县区分享了游戏实验区建设经验,从环境创设、课程开发到教师培养,形成了多层次的实践网络。例如,天衢新区还设立了片区教研轮值制度,每学期围绕1-2个共性游戏问题开展联合教研,着力推动教研体系从“园所点状”向“区域网状”转化。



德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吴海蓉在最后强调:“游戏化实践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塑。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环境创设、课程构建与教师能力提升,推动游戏理念从实验园走向全市幼儿园,实现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天衢新区将游戏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不仅建成17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4410个,更从理念层面推动游戏从“辅助活动”向“基本活动”转变。目前,全区已创建省级游戏实验园2所、省级科学保教引领园1所,累计获省市级优秀案例40余个。“我们将持续深化游戏化教研改革,通过盘活资源、精准赋能、协同攻坚三大路径,构建更完善的学前教育游戏化实践体系,为全市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天衢新区教体卫生事业发展部部长韩立敏介绍。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李萍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