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天衢新区太阳城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融进来” 学生素养“长起来”

“看,我的机器人会自己避开障碍物了!”在德州天衢新区太阳城小学的AI社团活动室里,学生们兴奋地展示自己的编程成果。在学生们手中,一个小小的机器人正灵巧地在布满障碍的沙盘上穿行。这一幕,是太阳城小学人工智能特色课程开花结果的一个生动缩影。

从2015年数字化教学的初步尝试,到如今构建起成熟多元的AI课程体系,太阳城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之路已走过近十个年头。这所勇于“尝鲜”的学校,将人工智能教育“融进来”,成为滋养学生思维的沃土, 帮助学生素养“长起来”。

从“理念融入”到“通识探索”
AI课程迭代升级

太阳城小学的AI启蒙,始于2018年。那一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为学校指明了方向。学校正式将人工智能理念融入课堂,探索出“三部六环节”教学范式,并在创客和STEM走班课中设置了AI类课程,同年获评全国STEM教育领航学校。

“政策的引导、‘让每个生命沐浴阳光’的办学宗旨,以及时代对AI人才的需求,共同催生了我们的AI课程。”学校副校长卢志勇介绍,学校旨在打造“体验—认知—应用—创新”的进阶式培养体系,让学生从科技的被动使用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

此后,学校的AI教育步伐不断加速:2022年联合科技馆开设课后科普课程;2023年探索“人工智能+研学”;到了2024年,随着省、市一系列AI教育文件的落地,学校迎来了AI通识课程建设的“爆发期”,开始了系统性、全覆盖的有效探索。

多维创新
让AI课堂“活”起来

如何让小学生理解看似深奥的AI?太阳城小学的答案是——多维创新,让学习场景“活”起来。


师资上, 学校打造了一支“跨界”团队。以信息技术教师为核心,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老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校外专家作为补充。语文老师曹雪其对此深有感触:“过去我觉得AI离我的学科很远,直到我们一起设计课程,用AI数字人创设古诗情境,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就亮了。我才明白,AI是绝佳的教学‘增效器’。”

课程上, 学校构建了分层、融合的体系。低年级通过游戏化项目进行“趣味感知”;中高年级则侧重“技能进阶”,并与赛事衔接。更重要的是,AI不再是一门孤立的课程,而是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工具。数学课上,AI速算竞赛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英语课上,智能对话机器人提供了沉浸式的口语练习环境。

机制上, 学校形成了“学练赛”一体化的完整闭环。课堂打基础,社团强技能,赛场验成果。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学生们才能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社团中转化为实践能力,最终在竞技场上展现风采。

硕果累累
树立区域教育新标杆

多年的深耕,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学校已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客与人工智能竞赛百余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超过300项,连续多年获评德州市创客教育先进学校。

荣誉的背后,是硬核实力的支撑。学校不仅是德州市首批智慧教育试点校,其开创的具有太阳城特色的数字化教学新生态,更是吸引了众多兄弟学校前来观摩学习,典型做法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推广。

从2014年率先实施全员“阳光走班课程”,到2015年开创数字化教学先河,再到如今在AI教育领域崭露头角,太阳城小学始终走在教育创新前沿。校长畅立强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AI与教育的融合,希望从太阳城小学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具备适应智能时代的核心素养,在未来的世界里从容行走,创造无限可能。”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陈锟 通讯员|卢志勇 编辑|陈锟
审核|李艺 终审|李玉梅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