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城区教体局构建“一核四驱三联动”科教新模式——
呵护每颗“好奇心”种子
德州市实验小学学生展示科技小制作
德州市湖滨北路小学科技节
□本报记者 李艺 本报通讯员 石磊 赵华
马德堡半球实验、巨型泡泡秀、神奇的液氮、人体导电体验……近日,新湖南路小学科学探究社团的教师为学生带来一场“神奇实验秀·点亮科技梦”的科普活动。“科学实验太有意思了,我要好好学习科学,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实践和体验活动,让科技成为我的中国梦的一部分。”五年级学生郑雯彬说。
德城区教体局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核心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深化、课程体系细化、队伍建设强化、评价机制优化”为四大驱动力体系,融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联动,构建“一核四驱三联动”的科学教育新模式,呵护每颗“好奇心”的种子。
强化顶层设计 引领科学教育新航向
5月16日,德城区少年科学院成立,德州学院会同德城区教体局为50所基础教育学校配备科技副校长。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院采取“1+10”的创新运行模式,即1个总院统领10个分院,每个分院由区内1所学校发展共同体的核心校牵头,整合成员学校资源,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每年选拔具有科学天赋的青少年,实施个性化、系统化培养。
德城区教体局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推进“十大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建设”,遴选10所学校建立创新实验室,成为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前沿阵地,组织百名学者与中小学结对,担任科技辅导员,每学期组织千名青少年进行科普研学,每年组织万名学生参加科普培训。
“我们与德州学院签订基础教育深入合作协议,加强科学教学课题研究,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试验,培育优势学科,开发特色课程,共同打造德城科学教育新高地。”德城区教体局党组成员、教科研中心主任胡雅梅介绍。
革新课堂模式 构建科学教育新体系
“你这步棋走得太棒了,我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应对。”10月23日,湖滨北路小学第二届科技节上,象棋机器人抓握象棋与小学生对弈并进行语音交流。
德城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实验探究教学,针对不同学段,精心设计实验,与多学科融合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年度科技创新节为引领,月度科普活动为补充,每周科技小课堂与动手实验课为基石,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教育体系。
全面发展,构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FED课程体系。F为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并关注学习状态;E为拓展课程,汇聚全区科学教育精英形成课程团队,打造涵盖基础科学探索、技术应用与创新、跨学科融合及社会实践调查等多领域的课程;D为学校多元化课程,鼓励各学校开设环保卫士、机器小工匠、植物小博士、科学小作家等多样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创造力。
凝聚育人合力 打造科教“强师资”阵地
科学教师队伍是科学种子的播种者、科学兴趣的引导者和呵护者。德城区打造科教“强师资”阵地,联合德州学院,通过教研活动、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学生指导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就能了解前沿科技知识与成果。将科学名师、专家学者、优秀家长等纳入科技宣讲队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少年宫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科教主题宣传。
“我们设立了区级专项科教课题,鼓励教师深入探索科学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实施强师奖励计划,表彰在科学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德城区教体局教科研中心教研员赵华说。德城区强化名师工作室的示范效应,为骨干教师定制成长计划,助力学科带头人成长。同时,构建中小学融通教育共同体,推动跨学段、跨学科融合教学,实现课程与资源共享,形成全面协同的育人生态。
家校社共育 构建科教“生态网”
“我学到了通过水力、风力、潮汐发电的小知识,还动手组装了并联电路,用风力、手摇等方式认识了电阻、电流。”在北园小学组织的STEM实践研学活动中,三年级学生郑学佳说。
德城区建立从区级到学校、再到家庭的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教育生态体系,聚焦学校育人主阵地,以“科学探究”精品课程为核心,构建一体化科学课程体系,打造校园科学文化空间,设置科学角、科幻角、科幻书屋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提供科学教育指导清单,鼓励家长参与科学教育过程,与孩子一起开展家庭科学小实验、亲子科普阅读、家庭小发明等活动。依托区域内高校、科技馆、博物馆、文化馆及高科技企业,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园区、生产线,完成科学教育实践的“实验闭环”。依托运河古街、德州窑红绿彩陶瓷艺术博物馆、电大农场等科教基地,开设“运河漕帮押镖”“瓷饺子鱼”“田园春趣”“小酿酒师养成记”等科学教育研学课程,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通过家校社共同参与,德城区已逐步构建起全环境科教育人的新格局,今年5月,被评为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