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创新教学能力,涌现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
在8月26日教育部公示的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名单中,我市刘双全、武仁文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孙飞、宛倩倩、廉红梅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张建霞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刘双全有爱有梦有责任
□本报记者 王露
刘双全是庆云县徐园子乡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从教29年,他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省特级教师齐鲁名班主任、德州市最美教师等称号。
1995年,当刘双全初到庆云县徐园子乡中心小学时,面对体育课这一农村学生的短板,他主动请缨,承担起体育教师的角色。他自费购买录音机和广播体操磁带,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练习,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升了学生的体质。
2006年因工作需要,他从小学调入庆云县徐园子乡初级中学,迅速投入到数学教学改革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学案前置——课前交流——组内质疑——成果展示——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赢得了县教研室的高度评价。
由于工作出色,2022年他担任德州市初中数学“刘双全名师引航工作室”主持人,先后多次线上与线下联动进行“同课异构,读书分享,命题培训”等活动。作为德州市首届名班主任与齐鲁名班主任培养人选,刘双全注重班级管理的研究,在2022年11月德州市名师论坛中,他作了《让习惯成为工作学习的主旋律》的主旨发言,并通过网络直播,收看点击量超过1.9万次。
面对身体的病痛和生活的挑战,刘双全从未退缩过。2022年他因胃出血住院治疗,但一出院便立刻回到了他热爱的讲台。疫情期间,他更是主动请缨承担九年级的教学任务。刘双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有责任,就能够在教育的田野上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张建霞将青春献给孩子
□本报记者 王露
她是齐河县第一个开办公办幼儿园分园的践行者,是德州市“一园五址”教育集团的创建者,坚持10年帮扶乡镇16所幼儿园,她就是齐河县机关第二幼儿园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园长张建霞。从教34年,她先后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齐鲁名校长、省特级教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保教质量标兵、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作为创新型园长,短短3年时间她带领二幼从一所园发展成“一园五址”的教育集团,探索实践出“一二三”集团化管理模式,实现了“一园好”变为“园园好”。
近年来,在齐河县教体局“优质园+”办园模式的引领下,为让乡镇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她和团队先后帮扶了8个乡镇16所幼儿园,利用节假日早出晚归,记不清多少次忙到深夜。在她的带领下,所帮扶幼儿园均通过省级示范幼儿园验收。
在齐河县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过程中,她将县域内两所民办幼儿园顺利转为公办园和分流安排。齐河二幼幸福苑分园原来是所私立园,现在延续小班化,保教费由每月2400元降到每月240元。费用虽降低了,但硬件条件升级,服务更优了,她和团队共同打造了群众“离家近,条件好,花钱少”的幼儿园。
她努力做好研究工作,出版了10余万字的专著《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发与利用》。她以“幼儿园自主游戏课程化研究”课题为抓手,不断优化幼儿园游戏环境,通过3次改造提升,幼儿园变成了孩子可以从前厅玩到后院的大游戏场。在她的指导下,20余名老师的游戏案例在省市县获奖。
廉红梅矢志不渝育桃李
□本报记者 王露
临邑县实验小学教师廉红梅,躬耕教坛27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教以来,她获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德州市教学能手、第一期德州名师、德州市教书育人楷模、德州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德州市首届小学语文教研骨干等称号。
她坚持德育为先,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与素养提升。她以仁爱之心和智慧之眼,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点和可塑点,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她的引导下茁壮成长。她喜欢以同伴的身份去跟孩子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她注重语文独特的育人价值,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努力提升学生向美、向善、向上的综合素养。她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经典名著,背诵经典诗文,让学生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她还将书法、口才等内容融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廉红梅成立名师工作室,积极送教下乡,带领老师们进行课题研究,多次承担市、县和本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引领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然而,在荣誉的背后是廉红梅的默默付出和牺牲。廉红梅因用眼过度导致眼睛黄斑裂孔做过手术;因长期伏案和站立工作导致颈椎、腰椎出现严重问题……廉红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她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临邑县实验小学的夜空中熠熠生辉,照亮着学子的前行之路。
宛倩倩扎根农村守初心
□本报记者 徐冬晓
宛倩倩今年35岁,一直负责武城县鲁权屯镇第二小学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成效显著,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每天,她穿越40多公里的路程,只为那一份对教育的热爱与责任。产假未满便匆匆返岗,她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与毅力,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过学生一节课。
作为班主任,宛倩倩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路人。她陪伴学生度过每一个清晨与夜晚,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她的“百宝箱”里装满了对学生的爱,无论是生理上的小伤痛,还是心理上的困惑,她都能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
在英语教学上,面对乡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现状,宛倩倩积极探索适合乡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英语不再是孩子们的难题,而是他们探索世界的钥匙。她的努力换来了学生的优异成绩和家长的由衷感谢。
此外,作为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宛倩倩还致力于德育工作的创新与推广。她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和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尺讲台天地阔,一支粉笔育新人。宛倩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生如子”的深刻内涵,她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她的教学成绩优异,师德修养高尚,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和领导的认可。在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里,她用自己的粉笔书写着无悔青春,培育着一代又一代新人。
武仁文肩负重担力更坚
□本报记者 徐冬晓
武仁文今年36岁,是庆云县中丁乡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自2012年起,他便决定投身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用汗水书写青春。从教以来,他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及齐鲁名师培养人选等荣誉。
中丁乡初级中学师资紧张、条件艰苦。学校需要时,武仁文总是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从化学教师的临危受命,到担任教务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及班主任,他的工作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下,武仁文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作效率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事迹在校内外教师中传为佳话。
武仁文认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学研究,他立足农村实际,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他先后主持结题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4项,参与结题市级课题十余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德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推动了区域农村教育发展。
武仁文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促进农村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他作为“德州市名师引航工作室”及“庆云县化学学科基地”的负责人,成功引领团队完成了包括1项省级课题和8项市级课题在内的多项研究项目,赢得了大量荣誉及科研成果。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工作室成员迅速成长为农村化学教学领域的骨干力量。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武仁文深知肩上的重任,他将继续秉持水滴石穿的信念,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智慧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
孙飞热爱可抵岁月长
□本报记者 徐冬晓
孙飞是一名在陵城区于集乡中心小学默默奉献了14年的数学老师,今年39岁的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初到学校,几排简陋的教室,陈旧的桌椅板凳,落后的教学设备……面对简陋的教学环境,孙飞没有退缩,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她深知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深知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因此,她不断探索教育新路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教学工作中,孙飞始终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多次执教公开课并参与德州市名班主任“送课下乡”活动。她乐于传帮带,积极指导青年教师成长,通过传思想、帮业务、带作风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无私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她像慈母一样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日常教学中认真观察,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并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除教学工作外,孙飞还注重家校共育。她认为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她通过微信、电话、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她坚信“育人先育心”,通过开设家长课堂等,激发了家校共育的无限活力。
孙飞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素养,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德州市首届名班主任、陵城区优秀教师、陵城区教学能手等多项称号。
孙飞常说:“我热爱我的工作,视之为事业而非职业。”正是这份热爱支撑着她,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