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行动:“孝为先”:杨西川的村规

□记者 李永军 汤锦瑶
    孝顺是杨西川村的品牌和标志。
    10月28日,记者与村里的人随意说起“孝顺”这个话题时,72岁的焦老太太说:“这么多年了,从没听说村子里有谁不孝敬老人,街坊邻居日常聊天讨论更多的是谁家的孩子更孝顺,比的是谁家的老人更有福气。”另一位老人接过话茬:“要是不孝顺就别在杨西川‘混’了。”

  村风:父慈子孝家家和睦

    72岁的焦老太太四世同堂,提起儿子杨国兴和杨桂芳的孝顺,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吃的穿的,儿媳妇都先想着我。去年天冷,我说要做棉裤,儿媳妇心疼我眼睛花,进城的时候给我买来两条棉裤。”老人撩起外套指着身上的花毛衣说:“你看,这是‘老人节’的时候,儿媳妇给我买的,我觉得毛衣太花哨,不好意思穿,儿媳妇还说好看,让我穿在身上。”老人说,不光儿媳妇孝顺,孙媳妇也一样孝顺,孙媳妇在城里工作,每次回来都给老人带礼物,还给她钱花,“我老了,不图吃,不图喝,一家人和和睦睦我就知足了。”老人说。
    现在的杨西川村户户和睦,之所以有这样和谐的风气,与老支书杨玉池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

  村规:对不孝顺的人绝不“客气”

    10月28日下午,杨玉池给第三批“在基层、在一线、在现场”学员讲了一堂生动的“孝”文化课。杨玉池说,自从1993年他当上村支书后,就曾口头规定过,作为杨西川的村民,都要孝顺家里的老人,在每年秋收交了提留后,就要把钱送到老人手中,过年前一定要把粮食送到老人家里。村民们平时自己过日子,但在逢年过节时一定要把老人接到自己家里。为了在村里形成“孝顺”的风气,杨玉池练就了一张“婆婆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百善孝为先,家庭讲亲情,赡养老人是每个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总有一些人认识不到“孝顺”的含义,对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做得不够好。恨铁不成钢的老支书也因此动过手。
    直到今天,杨玉池依然清楚地记得,在1994年腊月廿三那天,村里的一个老人找支书“告”自己的大儿子,说三个儿子中,老二和老三都已经把粮交过来了,可是老大就是不拿粮。第二天,老支书派人把老人的大儿子叫到村委会,给他讲道理,但对方态度非常强硬。开始,老支书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劝说,可他依然无动于衷,老支书生气地揪起他的脖领,狠狠地捶了他一拳:“你不送,你就是不赡养老人,就是犯法,我就可以告你去!”第三天,老人的大儿媳妇来到村委会,向老支书求情:“你别把俺当家的抓起来了,俺立即把粮食送到老人那里!”
    自那件事以后,老人的大儿子认识到了错误,村民们也都知道老支书对不孝顺的人真不“客气”。


  引导:榜样示范文化影响

  “精神服侍,保持经常,天下老人,共敬同帮,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尊敬父母做交心的沟通,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亲自给父母做饭,对父母的爱要说出来,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在杨西川村笔直的马路边,那白色的墙壁俨然成为以宣传孝道为主的“文化长廊”。
    现在“孝”文化在杨西川村已经蔚然成风,在村广场建立起“四德榜”,谁家孝顺,谁就可以上“四德榜”。家家户户以孝顺老人为荣,以善待老人为尚。
    村里各家各户父慈子孝,街坊邻里和睦共处,这都是深受孝文化的影响。正如杨玉池说的:“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小家和谐,大家才能和谐。村子里和谐,国家才能和谐。”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