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行动:宋楼镇敬老院30多位老人乐享“家”的温暖

记者与杨连弟老人交谈。记者 石秀秀摄

记者与杨连弟老人交谈。记者 石秀秀摄

7月21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联系点。院长田文星热情地迎出来,寒暄几句后就给记者报喜:“明天,又有一个新院民要住进来,家是东屯的。 ”
第一次去时,田文星就表示:“我会逐步提高办院水平,让周围的农村老人以住进敬老院为荣。 ”
不断有新院民入住,田文星离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有事做、常娱乐,老人们仿佛年轻了10岁
进了刘勤禄老人的屋子,记者首先看到的是床边放着的两个大西瓜。 “院里除了变着法地改善伙食,还经常给我们发水果。 ”老人说。
老人今年65岁,身体很壮实。他和院里的老人们,经常主动帮着管理院里的小菜地。小菜地里种着黄瓜、茄子等蔬菜,主要供院里的食堂用。7月22日的早餐,是油条、鸡蛋、黄瓜菜和大米粥,而黄瓜就取自小菜地。
敬老院里有图书室,还有棋牌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娱乐健身场所。院里不定期地组织一些小比赛,活跃一下生活气氛。每次参与活动,老人们都仿佛年轻了10岁。
“有事做,老人们自然充实快乐。 ”田文星说。
“比自己在家好多啦”
晚饭后,老人们三三两两地坐在院子里乘凉,他们说话声音不大,但不时传出笑声。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还有时远时近的清脆蛙鸣,汇成了醉人的乡村夜曲。
记者与在院子里纳凉的郑玉芹大娘攀谈起来。大娘很爽快:“俺不是五保对象,是自愿住进来的。 ”她说,平时就自己在家,两个儿子都在县城上班,过去有个头疼脑热的,招呼个人都难。
宋楼镇敬老院37位院民里,像郑玉芹这样适当收费的,已经有了好几个。 “不用自己做饭,有人陪着聊天,还是在这里好啊。 ”郑玉芹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农村很多青壮年在外打工,留下老人独居在家。 “自己照顾不上,把父母送进敬老院,才算真孝顺。 ”田文星积极推行这样的理念。
可喜的是,愿意进敬老院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7月22日要入住的老人,就是主动找上门的。
“院里想得真周全”
清晨6点,杨连弟就起床了。92岁高龄的他,是1948年入党的老党员,说起在敬老院的生活,他连着说了几个“很好”。
提起去省荣军疗养院疗养的事,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老年人渴望有人倾听,田文星就经常安排专人与老人交流。“院里连老人的情感需求都考虑到了,真周全啊。 ”杨连弟感慨道。
农村机构养老起步较晚,大多数没有配备具有专业护理、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无法满足老年人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宋楼镇敬老院一边尽最大努力照顾好老人,一边向政府建议——选派心理专业、护理专业的志愿者,给养老机构的老人们提供必要帮助。
“我还设想着建一个对外营业的大饭店,承担起敬老院食堂的功能。如果一日三餐吃上大饭店的菜,老人们将会是多么自豪和幸福啊。档次升级了,愿意入住的老人就会多起来。 ”田文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杜华江 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 许士涛 董玉龙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