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季承先生


  一  2月8日凌晨三时,国学大师季羡林之子季承先生因猝发心梗去世,享年84岁。
  季承建国初期考入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现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以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即后来的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翻译,以后又改做科研管理工作。1995年,他以科研管理处处长的身份退休。
  我原以为他的专业是外语,只是做翻译工作,但从第一次见到他,就发现他的物理知识很渊博。他说刚到近代物理研究所时,有两年的时间每天骑自行车去北大上夜校,学习物理知识。近代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原子能研究机构,聚集了众多的英才彦俊,像钱三强、张文裕、邓稼先、周光召、朱光亚、彭桓武、何泽慧、于敏等人。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受益良多,终于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有一次,他指着书架上包括《时间简史》在内的一排书籍对我说:“这些书我都看完了。”他的职称是高级工程师。
  他的英语也很好。我问他:“你学的不是俄语吗?”
  他指着父亲的画像笑着说:“我继承了季先生的天赋。”
  他是自学的英语。
  二  他曾在美国工作三年,受国家委派负责建立正负电子对撞机项目的协调、推进工作。李政道是这一项目的积极倡导、推动者,他们有着长达30年的紧密合作。
  他说我国的电子对撞机虽然不比美国的大,但性能还是不错的。
  他著有《李政道传》,这是第一本全面、详细的李政道传记,披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因工作关系,他与杨振宁、丁肇中、吴健雄等杰出的物理学家熟悉。我对他说:“你可以写一写这些熟悉的科学家。就写一些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先在报纸发表,然后再出一本书。”
  他说:“我认真地考虑一下你的这一建议。”
  过一段时间再问他,他说觉得没有什么具体事情可以写。他们的交往更多地限于工作吧。
  他说邓稼先当年去西北基地,他曾到火车站送行。他笑着对我说起吴健雄的丈夫、物理学家袁家骝:“大脑袋,长得像他爷爷袁世凯。”
  因父亲的关系,他与任继愈、邓广铭、侯仁之、臧克家、吴组缃、欧阳中石等人文学者也比较熟悉。
  三  我曾问过他两个问题:“搞正负电子对撞机有什么意义?”
  他说:“知道了小的,也就知道了大的;知道了微观的,也就知道了宏观的。”“霍金是公认的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
  他说:“一个理论必须要经过实验验证是正确的,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霍金的理论尚无法验证,所以不能获奖。爱因斯坦获诺贝尔奖是因为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也不是因为相对论,相对论当时还无法验证它的正确性。”
  四  第一次见到他,就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坦诚的人。他的一些家事,在《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作了真实地描述。
  他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成立“季羡林基金会”,以推动季羡林和东方学的研究,然最终也没能实现。
  他也有生活情趣,季羡林先生生前饲养的两只小乌龟还活着,在客厅里爬来爬去;他住三楼,竟养着几只鸽子,从窗子里飞进飞出。
  他的晚年生活并不平静,许多事情困扰着他。我曾委婉地劝说他放弃一些事情,但他还是坚持着。他有难言的苦衷吧。
  五  他送我一些书,像《牛棚杂忆》《留德十年》《季羡林自述:我这一生》《知足知不足》等。每次他都认真地在扉页上签名,写上一句话。在《季羡林散文精选》一书的扉页上,他写道:肖明小弟。
  他还送我两幅字,在一张纸条上写下内容的出处。
  春节前夕,他在电话中告诉我新版《李政道传》将要出版,“出版后送你一本。”
  他还是怀恋故土,希望听到乡音的。我每次去看他,都带给他几只扒鸡和家乡的红枣,他高兴地收下了。有一次他在电话中说:“你离得远,有事没事打个电话。”
  谨记点滴个人交往过从,纪念这位忘年交的朋友。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