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行动:簸箕刘社区壮大集体经济保村民长远生计

    在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河街道簸箕刘社区,原籍村民人均资产达50多万元,每月能领到430元生活补助,重特大疾病享受额外医疗救助……
    而20年前,簸箕刘还是个普通的纯农业村,村民仅靠种地生活。社区建成后,农民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日子却变得比以前更好了。
    是什么让这个村发生巨变?发展中它积累了怎样的经验?新形势下,社区发展又遇到了哪些瓶颈?带着上述疑问,8月5日记者来到簸箕刘社区进行探访。
    紧抓机遇,摆脱“土里刨食”局面
    “簸箕刘能有今天的变化,既得益于开发区的建设发展,也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成果。 ”谈起致富经验,社区党支部书记董吉增总结道。
    1994年董吉增刚接任簸箕刘村党支部书记时,这里是个纯农业村,一个家庭在地里忙活一年,也就挣2000多元。唯一的村属企业就是砖厂,但由于生产的砖销路不畅,导致企业亏损,负债50多万元。
    为改变这一状况,董吉增对砖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强管理,缩减不必要的开支。为扩宽产品销路,北京、天津等周边地区董吉增几乎跑了个遍。通过一系列努力,砖厂当年就盈利60万元,这让他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随后的两年,因没有建筑资质,董吉增挂靠天元集团成立了建筑队,借船出海。 1998年,他抓住开发区开工建设的机遇,承包了多个建设项目。随后,由于村集体土地被不断征用,村委会征得村民同意后,决定将土地补偿款用来发展村属企业。 20年来,簸箕刘先后成立了簸箕刘工贸开发有限公司、宏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盛和大酒店、北方电动车市场等多家集体企业,逐步摆脱了村民“土里刨食”的局面。
    实行集体资产股份制,村民共享改革成果
    “现在生活好了,不仅住上了楼房,即使没工作也月月有钱花,比普通市民的待遇还好呢。 ”社区村民李香莲高兴地说。
    集体企业发展好,村集体“腰包”鼓起来,村民也从中得到了实惠。 2009年,簸箕刘整村拆迁,集体投资建起了社区。一个3口之家分到面积为160平方米的楼房,村集体还为每户无偿提供整套厨房、套装门窗和两台空调。
    2001年开始,该村每月为村民发放生活补助,过年过节还有节日补助,现在每人每年可享受补助6600元;村民看病除了合作医疗报销外,治疗费一年累计一万元以上的,集体给报销15%至30%;学生升入高中、大学,给予500元至2000元的奖励。
    “企业盈利有了钱,仅去年一年就发放各类补助1000多万元。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自然就高了。 ”董吉增说。
    如何管理好集体资产并实现增值,使村民失去土地后仍能持续享受较高生活水平,成为摆在簸箕刘社区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他们多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对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制:2010年10月第一次每人配发原始股10万元;在之后5年内,享有股份家庭有新增人员,根据其户口性质也享有股份。股份以原始股为基础,一个家庭的新增成员,每晚进入一季度,减少5000元股份。
    目前,簸箕刘社区已有1600多名村民享有股份,按现在集体资产10亿元计算,手握股份的村民人均资产可达50多万元。
    寻求突破,走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
    20年过去了,簸箕刘社区集体经济不断壮大,2013年集体经济收入5306万元,实现税收2488.6万元。
    董吉增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说:“我们社区的收入有两个来源,主要靠承接工程盈利,其余是依赖房屋租赁,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今年房地产市场低迷,公司承接的项目有限,目前社区资金压力很大。 ”
    董吉增告诉记者,为突破现状,簸箕刘社区要实行多元化发展,除承接建筑项目外,还要创办建材企业、建安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同时以闲置商务楼为载体,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餐饮、休闲娱乐等大型企业,繁荣辖区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先稳妥走好每一步,如果各公司都能发展壮大,我们还要成立集团、董事会。集体经济这条路,不但要走还要走好,以此保障我们村民的长远生计。 ”董吉增信心满怀地说。
记者手记:
让失地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由此产生了许多失地农民。如何最大程度调动失地农民积极性,促使他们尽快进行职业和身份转换,解决就业、养老等一系列问题?
    簸箕刘20年来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失地农民收入的同时,努力推进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制经济,让村民变为股民,使资金变为资本,为农民生活提供坚实保障。他们还直面集体经济发展中收入来源单一、增收渠道狭窄的问题,在新形势下结合市场调整发展思路,寻求产业多元化发展,从长远角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本报记者 尹晓燕 马乐 本报通讯员 董虹懿 周娜 刘强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