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抓手培强产业链——访副市长、市新能源产业链链长李佳芮

▲李佳芮(左二)到双一科技调研

□本报记者王育恒本报通讯员高涛

◆抢抓机遇开创新能源发展新空间◆拓链强链发展关键装备和应用◆主动服务企业帮扶项目建设◆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我市从基础装备制造到电厂建设都有很好的基础,已经具备了风力发电设备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能力,积极推荐优质项目纳入国家、省风电开发建设方案,并布局了6处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国家、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我市如何加快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本报记者采访了副市长、市新能源产业链链长李佳芮。

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历史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记者: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办公室及相关部门是如何攻坚突破推进工作的?产业链发展取得哪些成效?

李佳芮: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新能源产业链成立链长办公室。链长办公室以“补链、拓链、强链”为工作目标,制定了工作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了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协调联动,增强工作合力,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开创发展新空间。今年全国“两会”,我国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为了实现这个承诺,我国将进行能源结构转型,新能源产业将会实现大发展。我市需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全面推动新能源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我市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此,链长办公室一方面组织相关单位先后七次深入到各县(市、区)开展调研,三次组织外出考察招商,摸清我市产业现状、行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按照“缺什么招什么”的原则,对新能源产业链进行“补链、拓链、强链”,精准发力,全面推进,打造成具有德州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不断开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以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大会为平台,架设发展新桥梁。为促进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融合沟通,全面宣介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推进新能源产业暨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底我市召开了以“3060碳达峰碳中和德州先行”为主题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大会”,近50家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参会,6个新能源项目实现集中签约,其中3个项目已投产。

以项目为抓手,助力发展新动能。市新能源产业链牵头单位发改委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机关党建+重点工作”模式,根据全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率先组建了项目突击队。通过沟通对接、解读政策、谋划布局,华能德州电厂风光火储能源基地项目得以快速落地。该项目共计新建大型热电联产项目一处、风电项目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870兆瓦、高效储能装置192兆瓦。该项目具有优良的调峰调频能力,成功实现了风光火储互补、高效储能。助力推动全市绿色能源高质量供应,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多点开花结果。

着眼拓链强链发展关键装备和产品应用

记者:从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出发,产业链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李佳芮:围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三大产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向关键装备和产品应用延伸,强化我市新能源产业的优势,并在氢能利用产业进行布局,拓宽新能源产业范围。

太阳能产业要继续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和技术研发。目前,我市有华能德州丁庄水库250兆瓦光伏发电、永洋陵城3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齐河六六巨光30兆瓦光伏发电等3个光伏发电在建项目,力争至今年底全部建成并网。另外,国家电网建议新增光伏发电项目配备一定比例的储能,我市要引导企业开展储能方面的技术研发,跟上行业发展趋势。

风能产业要继续强化风电装备核心零部件制造产业链。我市的通裕重工通过与东方电机、运达风电等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合作,实现了风力发电机的整机生产,补全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并带动了上下游企业不断向我市汇聚,形成了具有德州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我市要强化这种汇聚效应,将风电装备产业链持续做大做强,拉动风电全产业链发展。

生物质能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农林生物质资源优势,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产业,为生物质垃圾废物处理提供出路,并优化我市的能源结构。现阶段,一是结合我市垃圾处理布局规划,在新能源产业链的积极推动下,禹城、夏津、临邑、乐陵、齐河、运河6个生物质垃圾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陵城区垃圾焚烧发电正在积极建设中。二是宁津恒能糠醛渣综合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力争今年底前建成投运,持续提高发展生物质发电的结构占比。

氢能源发展利用相关工作被写进了国家“十四五”规划中,多个省市也出台了配套的氢能源发展利用政策。我市要发挥化工企业众多、副产品氢气供应充足的优势,强化自身优势,加速华鲁恒升、金能科技的煤制氢,实华化工的氯化工副产氢,索通碳素、鲁北碳素等企业的预培阳极副产氢的提纯利用,提高氢气产能;加快推进氢普(德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国产燃料电池电堆产业化项目和武城新动能铁塔发电有限公司氢能发电装备生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新动能;着眼前瞻性谋划和布局,力争引进1—2家上下游氢能研发或制造企业。通过上述工作,使我市在氢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抢到先发优势。

主动下沉服务企业跟进帮扶项目建设

记者:在建设新能源示范城市过程中,产业链上的相关部门和单位如何为企业更好提供帮扶措施和服务?

李佳芮:通过政策引领、主动服务、项目帮扶、精准招商等工作,逐步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力争到今年年底,规上企业增加至28家,营收增加至30亿元。

在政策制定上发挥引领作用。在“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太阳城”的基础上,深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研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尽快编制完成《德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适合德州本地特点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促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打造新能源产业特色发展示范城市。

在服务企业上主动下沉。全面实行“一线工作法”,围绕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主动帮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重点企业,建立首席政府服务官(CGO)队伍,逐企建档立卡,一企一策,分类指导,促其做大做强。

在项目建设上跟进帮扶。重点针对华能250兆瓦光伏发电、临邑垃圾焚烧发电等6个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产业重点建设项目以及氢普氢堆、擎动膜电极和新动能铁塔氢能发电装备等3个氢能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落实产业链重点项目帮扶工作机制,每个成员单位联系1至2个重点建设项目,靠上服务,力争早日投产达效。

在精准招商上狠下功夫。突出重点,精准出击,针对我市新能源行业短板、弱项,紧盯先进科研机构和国内领先企业,加大对接力度,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招商实效,实现我市新能源产业的新突破,为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链接

德州市新能源产业

我市新能源资源丰富,开发建设和利用具有一定基础。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产业链规上企业数量26家,截至目前,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45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累计达到40.58亿千瓦时。争取到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增至30家,实现营收40亿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