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看懂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加快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坚定信心 担当作为 狠抓落实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年。只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德州发展就大有可为、事业就大有作为。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坚持把大抓项目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总抓手。围绕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节能环保、乡村振兴、民生改善、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515”工程,始终保持500个以上项目库存量,筛选100个项目重点调度,盯住50个项目快速推进。把好项目质量关,提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建立项目高效落地保障机制,实行重大招商项目市县联动专班制度。

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坚持把“双招双引”作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支撑,全市新增签约项目不少于210个,合同引进资金不低于800亿元。围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尽快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重点项目和技术团队,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全面构建精准招商工作体系,聚焦欧美、日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区域,积极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小团组靶向招商。充分发挥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和招才引智“黄金30条”政策优势,聚焦产业需求,引进领军人才、“双创”人才,促进德州加速崛起。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做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三篇文章。综合运用能耗、环保、安全、质量等倒逼机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处置“僵尸企业”。鼓励企业加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推广使用,积极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改造,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大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建设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充分发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谷”、高新区(禹城)中央创新区、齐河中关村海淀高新园区等创新平台作用,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年内争取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平台占比达到80%以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决落实省支持民营经济35条、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5条政策措施。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理念,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建立企业纾困机制,让民营经济有肥沃的“成长土壤”、充足的“阳光雨露”。组织开展“金融机构走进民营企业”活动,建立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无还本续贷覆盖面扩大到2000家。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工作,做到有求必应、无需不扰。

推动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继续实施小微企业治理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升”战略,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工作。推进民营企业融入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计划,引导企业由低端产业进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实施“专精特新”“育苗扶壮”工程,支持优势小微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向高端化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品牌效应。深入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支持企业参加全省民企接班人三年行动计划和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继续组织企业骨干人员高端专题培训,培养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和国际开放视野的企业家队伍。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在打造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

积极推进产业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调整传统种植结构,推进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新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以上,新(扩)建高标准蔬菜园区10个,打造万亩蔬菜功能保护区38个。持续推进“放心农场”建设,培育农产品品牌,全市“三品一标”产地认定面积稳定在60%以上。

积极推进人才振兴。实施乡土人才选拔培养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搞好校地科技合作,借助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专家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创造良好环境,搭建创业平台,鼓励人才回乡、智力回乡、创业回乡。

积极推进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四德工程”,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移风易俗。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乡土文化,发展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极推进生态振兴。高质量做好村庄发展规划编制,到2020年实现市域全覆盖。高标准实施9个省级美丽村居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打造齐鲁样板鲁西北风貌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农村“七改”工程,让农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积极推进组织振兴。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组织体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完善“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村民自治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深化拓展“强村固基”工程,大力推行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全面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和效益。严格落实保障性扶贫兜底政策,完善“大救助”体系,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效。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和外向度

持续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坚定不移推进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深度对接京津、服务雄安、融入省会,围绕“精准承接、科创协作、农业改革、人才引培、生态环保、资源互通”六条主线,组织开展对接交流活动,推动一批重大政策、重要事项和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全面落实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要求,保持外经外贸外资平稳健康发展。精准对接与我市产业契合度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园区、高端产业基地、知名品牌。针对东盟、欧洲、中亚、日韩等重点区域,办好具有德州特色的重大经贸活动,全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

稳妥有序推进各领域改革。以“一次办好”改革为统领,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打造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更大力度推进市级简政放权,实施“市县同权”。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减税降费等各项措施,为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减负,增强市场主体活跃度。扎实推进“减证便民”“证照分离”、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措施,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持续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设计,统筹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持续推进“城市双修”。组织实施5大类65个公共城建项目,启动新一轮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继续加快东部城区开发建设。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成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绿化美化亮化,推进城市“微更新”,优化“微服务”。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管理向个性化、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变。加强和完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统筹考虑群众需要,按照居民生活半径,优化配建一批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区养老、便民市场、公共厕所等设施,让群众体会到城市的温度。

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把德州作为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1+1+8”系列方案,积极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坚决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编制德州教育现代化相关规划和实施方案。大力推动城镇新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建相应教育设施,建立解决大班额工作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普惠制幼儿园133所,新增学位2万个。加大高中学校建设力度,尽快扩充高中学位。

加快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抓好3个市级和15个县级重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优化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施重点专科培育计划和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培养计划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计划,做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1万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职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抓好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做好退役军人安置、管理和保障工作。推进社区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全市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

繁荣发展文化和旅游事业。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效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扎实推动乡村旅游纵深发展。

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深化平安德州建设,严厉打击黑拐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法律援助和普法依法治理水平。深入推进“食安德州”建设,确保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狠抓工作落实

全面贯彻省、市“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精神,以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为总抓手,心无旁骛干事业,聚精会神抓落实,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提高政治站位,忠诚履职抓落实。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坚持依法行政,科学决策抓落实。遵守宪法法律,建设法治政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聚焦重点难点,扑下身子抓落实。全力抓重点、破难点、补短板,在抓贯彻、抓执行、抓推进、抓见效上狠下功夫,推动工作早见成果、多见成效。恪守清正廉洁,严明纪律抓落实。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切实履行“一岗双责”,持续强化政府系统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本报记者王志冕整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