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记忆

 劳动是一曲唱不完的歌,千百年来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与喜悦;劳动是一本读不尽的书,世世代代传承着创造的智慧与荣光。新中国成立之初,“五一”国际劳动节即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最强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有全国劳动模范5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2人,省劳动模范近400人。受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中,80%来自一线。在我市,自1988年开始,每两年都会表彰在全市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行业的劳动者及先进个人,到现在已举办了12届。

    劳模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本质要素都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

    1977年的全国劳模鲍明春,当时是临邑玻璃仪器厂的大炉车间工人,常年守在一千多度的锅炉旁,但是他丝毫不觉得辛苦。每天除了规定的8小时工作时间,自觉加班,一天之内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晚上干到10点多,倒头就睡,第二天早上睁开眼就去工作。他说,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拼命工作,为国家创造价值。 “80后”的赵福增是2010年全国劳模,他是纺织厂的维修工,有时机器出现故障,他一夜要跑两三次进行维修,渐渐地成了厂里的“维修专家”。他不断进行技改,为公司创造了巨大效益……正是一代代劳模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劳动者不断前行。

    去北京领奖,接受国家领导人的表彰,对于每位全国劳模来说,都是永生难忘的记忆。近日,我们采访了我市部分全国劳模,听他们讲述领奖前后的见闻,与大家分享那些无上荣耀的时刻。 1956年全国劳模苗仁华斥“巨资”、花了20元买到与会者的合影照片,1959年全国劳模陆秀荣在会场上拿着望远镜观望毛主席、久久不愿放下……

    劳动最光荣。在劳动精神的引领下,我市处处洋溢着劳动创造的热情,时时收获着劳动创造的喜悦。新的时代激励新的奉献,新的目标呼唤新的创造。在庆祝劳动者自己的节日里,让我们打点行装重新出发,为建设幸福德州不断前行。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