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入民心 文明新风扑面来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辛广庆

民俗表演宣传乡村新风。记者王志伟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我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抓党建、促文明、树新风”为原则,大力推行“一镇一法、一村一约”,运用积分制、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坚持标本兼治、堵疏结合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同时运用民俗表演、广场舞、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形式,广泛开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宣传及文化表演活动,形成党委政府领头一呼,社风民风为之一振的工作态势。

如今,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文明节俭新风劲吹齐河城乡大地。

关键词:积分制

“一月一汇总、一季一排名、半年一考核”

“干净卫生是自己的一种享受,而且还得到了积分,领了很多东西,调动了很多村民的积极性,这是一件好事。”近日,华店镇三堂村村民王芳在采访中如是说,她所说的“积分”就是我县的积分制。

在我县,“积分制”的方式是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抓手。

县民政局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制定移风易俗暗访内容并赋以相应分值,每月随机抽取6个村居,按照考核内容对所有乡镇(街道)进行督导暗访、记录打分。

为保证工作成效,他们每月对各乡镇(街道)现状及存在问题汇总整理后以简报的形式通告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通过采取“一月一汇总、一季一排名、半年一考核”的长效考评机制,建立问题台账,督促党委政府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从而问题清零,提升群众满意度。

为助力乡村文明建设,我县还结合“积分制”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把银行金融存储模式和乡村志愿服务相结合,建立“道德银行”志愿服务平台。根据志愿者参加不同类别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给予相应的积分奖励,以此引导村民积极争当志愿者。

关键词:道德评议会

自觉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做新民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走进晏北街道谭策屯村,只见笔直的柏油马路两侧装饰着低矮的白色栅栏,村中道路一侧的房屋墙体上绘有农耕文化宣传画。谭策屯村现有189户700口人,因为风正气顺、和谐宜居,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要说谭策屯村为什么有如此好的村风,村里人说少不了道德评议会的功劳。为更好地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推行村民自治,自2011年开始,村里组建起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道德评议会,每半年评议一次。“谁家红白事办得超标,都可以进行评议。”该村干部介绍。另外,近几年还通过集中评议,选树出不少“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等典型。

谭策屯村在村风治理方面尤其重视孝道,每年举办孝老座谈会,为65岁以上老人购买慰问品。“村里在道德评议时采取一票否决制,只要孝道方面做得不好,不仅没有资格参加其他方面先进评选,还要让他红红脸、出出汗。”村民一说起村里的道德评议直竖大拇指。比如村民刘寿昌的媳妇刘丛丛,自嫁到本村来一直精心照护患病的爷爷,她孝敬老人、热心帮助邻居,得到村民一致认可,不仅被评为‘好媳妇’,还高票当选村妇女主任。

不只是谭策屯村,如今在齐河各个村庄,只要出现好人好事,可以在道德评议会上张榜表扬;邻里间相处和谐、互帮互助,可以在道德评议会上提出向他们学习……我县在基层积极开展道德评议会工作,各村道德评议会成员为村“两委”干部,以及村里有威望、说话办事公道、群众信得过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等,道德评议会定期召开,通过对村内的大事小情议一议、评一评,及时发现不文明行为并督促整改。

关键词:红白理事会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的好风气起来了

4月初,赵官镇崔桥管区的一位老人离世,在接到其家属报备的第一时间,该村村委会红白理事会成员与管区负责人立即入户,向老人的子女宣传防疫期间相关政策,并耐心沟通,建议丧葬仪式不办或简办。经过协商,老人的家人表示理解并十分配合,不摆宴席、不收礼金、不请鼓乐、不燃放烟花鞭炮,家庭主要成员和村上推选的帮忙人员一律佩戴口罩,谢绝外村亲戚朋友吊唁。

为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教育活动,我县精准摸排红白事动态信息,逐人逐户做思想工作,引导群众缓办、简办红白事,扎实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主动为疫情防控“让路”。这样的理念也获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有不少想给家里孩子办喜事的群众,看到县里关于推进移风易俗、做好疫情防控方面的宣传后积极响应,果断推迟婚礼或者采用低碳环保的方式办婚礼,避免人员聚集。他们说:“婚事再大也大不过安全大事,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我们应该配合。”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遍布我县城乡的红白理事会。由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和村内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热心服务的党员、群众代表等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在齐河积极发挥倡导文明、志愿服务、监督规范作用,教育引导群众在婚丧嫁娶中移风易俗、文明行事,倡导丧事简办、抵制婚丧事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风俗。

“移风易俗,简化的是仪式不是亲情,展现出的是对群众生命安全的关爱。我们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一方面是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一方面也是为避免‘仪式’带来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我们从维护居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和公共安全出发,引导群众转观念、破旧俗、树新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曰东表示。

关键词:村规民约

居民行为准则有了新“标尺”

国家湿地公园旁的焦庙镇芦庄水源地,是齐河县居民生活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水源地长年自喷自流,从未间断,水质清澈甘甜,老百姓都称这种自流泉为“长寿泉”。为了保护好这个水源地,有的村就把生态保护写进了自己村的村规民约里。

“作为齐河县重要的水源地之一,我们村很早就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要求和村民应承担的保护责任纳入村规民约,齐河齐源水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省生态环境厅要求,还在村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明显的警示标志或宣传牌。村民之间也互相达成保护共识,比如农田不使用任何农药、不搞大规模养殖等。长寿泉是大家的,我们一定尽全力把它保护好。”芦庄村村干部介绍。

在齐河,村规民约被当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具体内容也由各个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各自制定,涵盖社会治理、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方面。

各个村庄对村规民约也不是一“出”了之,而是坚持因村制宜、与时俱进,根据需要不断修改完善,让居民行为准则有新“标尺”。比如今年,我县强化德治措施,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五提倡五禁止”全部纳入村规民约。

“白事一律不雇吹鼓手,吃饭一律大锅菜……”这是华店镇赵井村《赵井村红白事新规定》中的一项,华店镇积极引导村民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改变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现象。各村倡导移风易俗,明确规定婚嫁、丧葬、生孩、乔迁等事办酒席范围、规格及申报程序。以赵井村为例,执行红白事新规后,每年可节省四五十万元。

为了执行好村规民约,我县各村从村规民约的动议、修订、表决、执行、监督,到村里大小事务的建议、表决、参与,基层治理的每个环节都让老百姓参与,实现老百姓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在各项工作推进中,我县还大力宣传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婚俗文化、农耕文化、家规家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事迹,让村民的精神生活“富”起来、村规民约“立”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同时结合村情实际,创新宣传方式,把移风易俗的目的、意义、内容讲清楚,让移风易俗的“好声音”传遍乡村田野,走进千家万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