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云在中国共产党德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推动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力。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把德州建设成为思想基础巩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突出、发展活力强劲的区域文化高地。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完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科学理论宣传普及全覆盖,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政务信用为关键、以商务信用为重点、以社会信用为基础,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德州”品牌。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工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坚持以创建文明城市为抓手,深化文明县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着力弘扬新时期德州精神,进一步凝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功能完善的重大文化设施,把市博物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打造成为德州文化发展的标志性建筑;高水平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科技馆,加快市县两级工人、青少年、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推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晋档升级。建立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政向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力争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集成与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机关、社区、企业、村镇、校园文化,形成文化大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大力繁荣地域文化精品创作。围绕运河文化、董子文化、大禹文化、汉唐文化、红色文化、民间文化和太阳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推出一批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建设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搞好宣传推介,扩大对外交流,努力扩大德州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力。组织广大艺术工作者走上改革发展第一线,从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推出展示发展成果、反映群众心声的精品力作,打造新时期德州文化品牌。认真落实各级扶持文艺创作的政策措施,对文艺工作者要充分信任、热情支持、真诚关怀,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良好条件和广阔空间。

    (四)努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着力培育产业龙头,实施政策激励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快培植一批高端、高质、高效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兴办文化企业,力争五年内发展10家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集团。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在重点发展主城区文化产业的同时,文化资源丰富的县、乡、村要规划布局一批特色文化产业,每个县市区至少规划建设1个文化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的聚集辐射能力。着力放大产业优势,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等支柱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体育健身、艺术品交易等优势文化产业,努力培育文博会展、信息服务、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打造区域演艺文化名城、旅游文化名城、体育文化名城、鉴赏文化名城。

    (五)加快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坚持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坚持增加投入、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大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创新体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在推进方法上,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职工的承受程度统一起来,通过改革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