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云在中国共产党德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三、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

    德州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我们必须集中一切力量、聚集各种要素抓发展,在全面转型、壮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上创新图强,加快赶超步伐。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以建立和完善“10+3”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重点实施“四项工程”:一是新兴产业倍增工程,着力发展高端产业,重点打造新能源、生物技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传统产业升级工程,着力培育装备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加工和纺织服装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三是服务业壮大工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城市综合体和文体旅游产业,打造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名城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现代金融、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运输枢纽城市,巩固提升全市区位交通优势。四是现代农业提升工程,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经营推进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四大体系,培育壮大农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京津济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坚持大集团引领、大平台集聚、大项目推进,提高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要下更大气力抓好立市企业,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实体经济发展,重点培植行业龙头,做优特色、做强配套,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百亿级“旗舰”企业。要用更大气魄抓好重大项目,以更宽视野谋划项目、以更高标准引进项目、以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发展机制,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以更高境界抓好园区建设,理顺体制,强化财力支持和人力保障,促进要素集聚、产业集群、企业集中,力争德州经济开发区尽快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禹城高新区及有条件的经济开发区跻身“国家队”,高标准开发建设黄河北展区等优势园区,各省级开发区都要成为推动跨越发展的增长极。要用更多办法抓好产业集群,培大培强已具优势的新兴战略产业,引导中小企业依托主导产业、龙头企业成长壮大,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丰厚度,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二)推动城乡一体发展。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筹抓好中心城区、县市驻地、小城镇和农村社区建设。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引领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技术创新园区支撑城镇化建设,以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城郊村改造推动城镇化建设,努力把德州建设成为外地人羡慕、投资者向往、德州人自豪的宜居宜业城市。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按照东进、西优、南控、北延原则,把城区建设的主战场放到高铁新区,大力推进德陵一体化,加快平原、武城、宁津与中心城区对接步伐,积极构筑“一心四极、组团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未来五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城区人口分别达到100平方公里、100万人。超前规划、统筹安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高的投资强度,全力推进道路交通体系、供排水、供热供气、绿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市政工程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实现扩容提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突出太阳能、水、绿等特色,高标准建设东部新区、南部生态片区、“三河六岸”区段等标志性地段。巩固创卫成果,综合运用数字化、网格化等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强化县市驻地及重点镇建设。不断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功能品位,增强承载能力,形成彰显区域特色的新型城镇。继续扩权强县,完善政策体系,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县域工业化的有效途径,培育新型产业集群、打造特色经济板块,力争县域经济总量三年倍增,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相互促进、错位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以示范镇和重点镇建设为龙头,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文化旅游名镇和全省百强镇。

    积极推进两区同建。发挥在全省起步早、发展快的优势,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力争取得更大成效。工作中坚持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土地指标规划利用“三位一体”,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做到保护耕地、保障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用地需求、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典型引路,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真正达到产业发展、农村改貌、群众生活改善的目的。

    (三)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建成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组织动员各类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围绕扩能、产业升级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工程,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引进一批拥有关键技术的战略合作者,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二是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十家骨干企业、十个重点项目、十个研发机构、十个服务平台“四个十”科技创新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形成一批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基地,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与创业支持。三是汇聚国际国内人才。强化柔性引才理念,加快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构建大规模引进、提升、对接、聚集四大人才板块,突出抓好811人才引进、双万人才提升、双千对接合作、1313人才聚集四项人才计划。推进重点人才工程落实,充分发挥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人才引进载体平台的作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急需人才。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人才激励选拔机制,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建设幸福德州的宏伟事业中来。

    (四)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市上下要以更强的改革意识、更宽的开放胸襟、更实的创业举措,为德州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继续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为发展增添活力。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融资难题,在引进金融机构、推进企业上市、建立产业基金上下功夫;着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在促进增减挂钩、提高利用效率上见实效;着力破解城市扩张难题,在盘活土地资源及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上出实招;着力破解城乡统筹难题,在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上用气力。只要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符合群众根本利益,我们就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德州闯出一条新路。

    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牢固树立开放即发展、招商即发展的观念,把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大举措,坚持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四外”联动,产业链、基地化、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着力引进创新技术好特别是能够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高新型项目。推动骨干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努力在合作竞争中实现更大发展。继续深化“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抢抓高铁开通的机遇,最大限度地放大“同城效应”和“拉动效应”。高起点推进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用足用活政策,突破乐陵、庆云,提升整体水平。加速融入蓝色经济区和省会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承接转移、更高水平上借势发展。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