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庆祝“三会”闭幕向着幸福再出发

 (二)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审视过去,把握明天,未来五年的发展任重道远。如何把握复杂多变的发展形势,成为各级决策者面对的一道必答题。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危机并未走远,挑战仍在眼前。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深度冲击,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宏观调控面临“两难”,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相互交织;周边各地在加快转型、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体察自身,实力不强、要素制约、结构性矛盾、赶超压力等问题依然突出。

    挑战之中孕育着希望,困难之中蕴含着机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

    善抓机遇者成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区域竞争格局下,各地比的就是应对风险的本领、突破困难的能力、把握机遇的水平。

    把握机遇,关键在抢。机遇坐等不来,必须主动争取;机遇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机遇稍纵即逝,必须当机立断。

    未来五年,就是我们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五年;就是我们挖掘潜力、起跳摸高的五年;就是我们练好内功、奋起直追的五年。

    跨越发展靠什么?分析形势,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未来五年,将是我们自身优势集中发力的五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德州最具魅力、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之一,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首届中国(德州)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等国际国内重大会议的成功举办,将德州推向了生态文明的最前沿。

    中国最佳人文宜居品牌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张张城市名片已成为德州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见证。大绿化、多水面、开放式的独特景观,让来到德州的游客、投资商留连忘返。 

    “高铁效应”逐渐显现,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蜂拥而至,地区之间时空距离的压缩,企业投资半径的扩大,让高铁新区成为支撑德州未来的一片沃土,让德州迎来了以高铁时代为标志的第四次大发展大跨越的难得机遇。

    “南融北接、东引西联”战略的有效实施,济德一体化、黄三角开发的有序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深度融合,城市群域的“同城效应”的日益显著,都让我们信心更加充沛,激情更加饱满。

    城市大框架和园区主战场的加快构建,连年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投入、大发展,进一步支撑起德州跨越发展的坚实平台。

    未来五年,将是国家政策持续给力的五年。

    每一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都是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有机融合。未来五年,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大力推进区域一体发展、大力深化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主攻方向。这将为我市现代产业乘势而上、跨越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细观“10+3”现代产业体系,与国家重点培植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不难悟出,这正是我市今后跨越发展的机遇所系、潜力所在、活力所依、希望所归。

    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薄膜电池、节能环保设备、生物科技、风电装备制造、体育装备等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都成长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一项项国字称号落户德州,已成为德州转型发展的有力代言。

    国家全面加大对现代农业和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出台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推进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我市抓好高产创建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提报提供了有利契机,为促使我市农业由大转强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未来五年,将是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

    优化发展环境是“永不竣工的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实践一再证明,发展环境优劣是决定发展快慢的生命线,“优”,则一顺百顺;“劣”,则千难万难。

    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科技研发机构的相继建成,为人才的吸引、培养和施展才华搭建起宽广的舞台。

    融资方式的不断创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全面优化,使德州正在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不但有效消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顽疾,而且加速了德州孕育区域资本服务中心的进程。

    集中清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平均审批时限最短的市份;启用新的市政务服务中心,集中行政资源实行一站式便民服务;12345市民热线高标准开通等等,都为广大市民和各类经营者营造出一份“家”的温馨。

    “能不能始终牢牢抓住机遇、积极用好机遇,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对我们民族自强能力的重大考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开宗明义,发人深省。

    有坚实的自信,有内在的优势,有历史的累积,有明确的方向,加上全市上下的励志奋起,幸福德州的明天还会远吗?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