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庆祝“三会”闭幕向着幸福再出发

  (一)

    2012年,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年份。

    当十三届市委带领全市人民走过五年的风雨沧桑收获春华秋实的喜悦之时,站在新起点的德州人民又将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向着幸福再出发。

    2007至2012的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对德州来讲,却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五年间,我们怀着“实现新崛起,建设新德州”的美好愿景,朝着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建设幸福德州的宏伟目标奋力拼搏,科学发展的脚步越来越铿锵有力,跨越发展的成果越来越丰硕坚实。

    这是一串令人振奋的数字。 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50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工业总资产达到2581.5亿元,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6倍和3.3倍;境内财政总收入16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0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8倍和2.7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58.4亿元,超过前十年的总和。

    这是一幅温暖和美的画卷。手拿养老金存折的城乡老人笑容满面,喜领保障房钥匙的居民陶醉在圆梦时刻,改造后农村校舍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担心夏天漏雨冬天挨冻,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们心里又增添了一份踏实。蓝蓝的天、绿绿的地、清清的河水、清脆的鸟鸣,与一张张写满惬意的笑脸相映成趣。幸福德州建设正滋润着每一个德州人的心田。

    这是一番生机蓬勃的景象。投资260亿元的东北商贸物流城正以一座“城”的气势拔地而起,德州区域物流中心地位更加巩固;投资数百亿元的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建设红红火火,省城“后花园”形象呼之欲出;京沪高铁贯穿全市南北,德州与京津等大城市“朝发朝至、夕归夕还”,真正跨入“高铁时代”;中国太阳谷誉满全球,旋转日月的微排大厦领航着世界太阳能产业的未来……

    五年里,我市新兴产业突飞猛进。

    如今,外地人再提起德州,不仅仅称道历史悠久的扒鸡,更多的是赞扬异军突起的太阳能产业。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太阳城”的独特魅力,正是这种魅力,让国际太阳城协会主席在德维德情不自禁地赞叹:“德州不只是中国的太阳城,也是世界的太阳城。 ”

    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等“国”字号招牌昭示着德州新兴产业风生水起,风景无限。

    五年里,我市现代农业连创佳绩。

    粮食生产在全国率先实现“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斤”,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的地级“吨粮市”。 2011年底,在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我市有4县5人受表彰,德州的粮食高产创建令全国惊叹。畜禽、蔬菜、果品、花卉等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流入周边大城市,京津济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品牌越来越响。

    五年里,我市城乡统筹大步迈进。

    2008年,敢闯敢试的德州人在全市农村掀起了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变革,把村庄合并、建设现代化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的突破口,把农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的总抓手,找到了撬动城乡统筹大局的支点,用加速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生动实践诠释着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五年里,我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即使是一位“老德州”,从京沪高铁德州东站出发,穿过风景如画的减河湿地、董子园景区、长河公园、锦绣川景区、明月湖景区、运河风景区……掠目经济开发区、太阳谷微排大厦、博物馆、外海酒店、康博酒店、澳德乐购物中心……再翻寻五年前的尘封记忆,也会诧异于今天城市的巨变。

    五年里,我市对内对外开放纵深推进。

    从“南融北接、东进西联”战略的深入实施,到济德一体化步伐的全面加快;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的扎实推进,到对接央企的硕果累累;从各县市区与外地先进县市区的结对共进,到德州与国内外友好城市的战略合作,德州与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主动、这样密切。

    庆云红云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全国第一个跨省飞地经济的范例,乐陵黄三角循环经济园、齐河黄河国际生态城等对外合作项目纷纷开工投产,太博会让德州更多地对话世界,资本交易大会让更多的投资者将目光聚焦德州,微创、威讯等世界知名企业积极与德州接洽……

    五年里,我市民生事业全面提升。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分别是2006年的1.9倍和2.0倍;各级财政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比前五年增长3.52倍。

    把教育作为民生之基,一座座越来越现代化的校园飘荡着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连年取得新增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双丰收;把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民生之重,不断出台惠民利民政策措施,让昔日看病难看病贵的群众露出笑容;把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民生之急,举全市之力加大建设力度,让普通群众住有所居的梦想加速变为现实;把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之盼,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高潮迭起……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正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水涨船高。

    五年里,我市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新思维——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人们看到了每月20日市级领导公开接待群众来访的场景,听到了各级领导时常深入到群众中间拉家常时的笑声,感受到了信访大厅建在县委大院零距离服务群众的那份真诚。

    新平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健全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平台,让温暖常驻群众的家门口;完善管理组织网络,最大限度消除管理盲点,让服务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健全信息管理平台,多措实施综合治理,让平安覆盖大街小巷。

    新通道——丰富形式贴近民心。十年如一日的“承诺热线”热度依然不减,各级各部门服务群众的诺言掷地有声;“12345,服务找政府”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的口头禅;“网络问政”“网上信访”“政务微博”等新渠道让党委、政府与群众心心交融的时空距离具化为鼠标键盘的轻轻一点。

    五年里,我市党的建设亮点频现。

    每月一次的市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活动雷打不动,各级各部门开展的“讲坛”“讲堂”“学习月”“读书年”等活动生机勃勃;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事业单位,每年一个主题教育活动着力转作风、扬正气、树形象,党员的先锋模范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各行各业愈加凸显;连续十年开展万名干部驻村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农村干部星级化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进一步迸发。

    东风万里卷潮来,科学发展逐浪高。五年的成就让德州增强了跨越赶超的信心,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愿景,感受到了厚积薄发的动力。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