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创新创业峰会: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人才红利

    德州新闻网讯(记者邓静)10月12日,中国海归创新创业峰会举行。来自人才问题研究领域的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如何强化人才工作等问题作了主旨演讲,并进行了圆桌研讨。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具有国际竞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凸显了人才工作的国际化特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球范围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他们,将其作用最大化。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可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以及适宜的硬软件环境。此外,还需要尝试实行更开放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减免税率、方便签证和简化手续等便利。
    谈及对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王辉耀表示,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尤其需要国际化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他们可以利用外向型企业这一平台,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发挥极大作用。要借鉴外地人才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人才新政,多方面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壁垒,提升人才驱动力。
    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胡建华认为,制度聚才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根本上是制度层面的竞争。必须构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为此,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旨在管理体制上减政放权,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冲破束缚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及思想观念障碍,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达到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首先,做到有国际化视野,选拔人才时要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其次,要有国际化思维,思想不能封闭保守,要与世界同步;再次,人才政策要与国际接轨,努力让人才流动没有障碍。
    参与圆桌研讨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教授徐洪才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转型要放眼世界,延揽国际化人才。当前,中国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使用人才的机制,这就对当前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挑战。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