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科技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杨德林 本报通讯员 邓美平 董玉龙 庞林涛

    10月16日,夏津县仁和纺织有限公司俞建勇院士工作站里,亚微米纤维混纺纱线产品生产设备正在调试。“该项目离规模化生产仅有一步之遥。投产后可年产2100吨,实现新增年销售收入6670万元,新增年利润1355万元。 ”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
    自去年以来,仁和纺织与东华大学合作研发高效抗菌亚微米纤维混纺纱线产品,在此基础上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重点开展亚微米纤维混纺纱线产品的研发。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借助的科技力量必不可少,从扩规模到重科技,仁和纺织做大做强的根本就是咬定“特色”不放松。“围绕争创‘协同发展示范区’,我们聚焦项目攻坚,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基地。强化招商精准性和特色性,紧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相关产业链集聚区,按照‘补链、强链、建链’的思路,认真梳理我县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现代农业、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产业延伸路线图,全力对接京津地区的信息技术、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项目以及科研院所和高端人才。”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如是说。
    共识既成,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布局次第展开,全县上下同心用力,助推产业发展的良好效应初步显现。 1至9月份,全县新招商引资项目40个,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25个;7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亿元,总投资6.5亿元的仁和纺织工业园全部投产运营,投资30亿元的润津风力发电、投资13亿元的佳隆食品、投资11亿元的国电电力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秋意正浓,生态夏津又到丰收时节。记者一路采访,所见所闻是全县干部群众说“特色”、重“特色”、创“特色”,所感所获是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带来的发展活力。
    做精一朵棉延长“一条链”,夏津的“技战术”选择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接二连三的产业新业态。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费特制衣,产品全部出口欧美,一期20条生产线全部投产运营,二期项目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全部建成后年可产各类服装1200万件,实现利税4800万元。
    “我们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发展理念,以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为重点,深入实施‘放、管、服’,扎实开展‘进、解、促’,逐步走出粮棉油低端徘徊的窘境,实现产业多元化、项目特色化。 ”夏津县长才玉璞介绍说。
    夏津县的优势产业是棉纺织、食品加工、新能源、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五大产业,他们以这些产业为重点,发展创新型企业、龙头型项目、基金公司、研发团队、领军人才,打造产业、资本、人才、项目和公共研发平台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系统。
    该县首先以工业化思维谋划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以“一产接二产连三产”模式为导向,重点围绕棉花、粮食、畜禽、果蔬等领域,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目前,全县建成32个生态农业园区,建成全市首家国家级供港蔬菜基地。围绕打造鲁西北商贸物流集散中线,做大现代商贸、做优现代物流、做活新兴业态,集小商品、五金建材、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于一体的德百商贸城完成主体建筑。
    在企业层面,通过内培外引、科金产融合,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狠抓骨干企业培植,制定实施启航、护航、远航“三航”计划。传统产业晋档升级,发达面粉规模跃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仁和纺织、宏飞包装装备先进、产品以特取胜。新兴产业生机勃发,以朝阳轴承、鲁控电力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佳隆食品、发达面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力诺光、润津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深入推进科金产融合创新,发挥“两支队伍”作用,促进“三个方面结合”,搭建“四个平台”,积极落实“黄金30条”,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鄃城英才55551”计划的意见》,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截至目前,70家企业对接50余家科研院所。
    同时,运用“互联网+”的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线上线下展示交易中心,成功争创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