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镇国寨规模化种植示范区
临邑县委书记张旗实地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工作
新华社记者贾云鹏对西邢村“一块田”模式进行采访
临邑镇驻地一角
集体采购小麦底肥
□ 赵华雷 王董月
“走在前、开新局”的目标定位,擘画了山东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年以来,临邑县临邑镇在临邑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宵衣旰食抓工业、解放思想谋发展,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全力以赴在开新局中走在前、作表率。
三化共建在全域党建上走在前
“虽然跳广场舞能强身健体,但是音乐声音太大就打扰街坊四邻休息了……”“村西路边的垂柳已经好长时间没有修剪,有触电的隐患……”朱家胡同村一场“话风犀利”的户外大会格外引人注意。据了解,临邑县深入推进基层治理“阳光村务工程”,县里的首场“阳光报告会”现场观摩会4月15日在临邑镇朱家胡同召开,群众提问题、干部抓整改,群众提建议、支部抓落实,拉开了村级“问政”会的大幕。
“阳光报告会”只是临邑镇夯实党建基础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临邑镇大力推进党建共同体规范化、制度化、实体化“三化共建”,为乡村振兴夯实组织基础,彰显党建力量。
织密“1+N+X”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按照地缘相近、人文相亲的原则,打造9个党建共同体,全部成立联合党委,吸纳各方优秀人才,充实共同体力量。建立包括共同体联合党委书记、委员、成员及储备干部岗的“1+N+ X”组织体系架构,吸收了包括村“两委”成员、管区工作人员、驻村第一书记、种粮大户、乡村好青年、网格员等57名各领域优秀人才,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切实担负起共同体内各村组织、产业、服务职责。
建立“三会一班”工作制度。一周一工作例会,一月一“群雁”参事会,一季度一阳光报告会,24小时轮班值守,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广泛征集吸收区域内产业发展规划、公益项目建设、民生服务保障、完善基层治理等重大问题的意见建议,群策群力集中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完善“六议两公开”议事决策机制。在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议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议的“四议”基础上,前端增加“群众建议”、末端增加“涉及共同体事项时党建共同体审议”两项内容,丰富党建共同体议事决策流程为“六议”,以制度的形式拓宽群众参与共同体治理的渠道,充分赋能共同体联合党委的决策权,让基层民主内涵更丰富、程序更完善、决策更科学、监督更有效。
提升党建共同体经济职能。注册成立临邑镇邑丰合作联社,在全镇范围内统筹资产资源和要素配置,通过“公开议价、票选品牌、统一采购、配货到村”的方式,为群众统购小麦底肥320吨;与县供销社合作,为入社土地开展“八统一”托管服务,实现了群众得实惠、支部有作为、合作社真运转。成立红邑为民农业公司,实行“两个整合”——整合各村闲置资金,入股县级“为民股份”,有效推动资金集约利用和隐形资产变现;整合全镇所有集体经济产出物,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全面打通农产品与市场中间环节,提高效益,做大规模。
宵衣旰食在工业发展上走在前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临邑镇树牢“宵衣旰食抓工业、解放思想谋发展”的理念,把工业发展作为发展之本、强镇之基、富民之要,坚持稳经济、谋发展、增后劲,全面激活聚变效应,推动重点项目建设“量”和“质”的双维突破。
聚力高质量发展动能。面对新冠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多重压力,临邑镇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不动摇,构建问题、任务、决策三个闭环,形成时间、进度、责任三张清单,确保经济运行稳中向好。1至8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8.7亿元。
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将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镇主要领导谋划招商项目、拜访重要客商、洽谈重大项目。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变“守株待兔”为“主动出击”,以优质“增量”提高发展“质量”。目前,投资1.2亿元的英特格瑞精细化工项目、投资15亿元的沧州瑞东化工树脂材料项目稳步推进,投资4.5亿元的山东海通精细化学品项目跟踪洽谈。
打通高质量发展堵点。围绕“落地项目抓动工、动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达产”的目标,建立领导班子、部门结对帮扶机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助企服务团”,当好助企发展“服务员”,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唯旗是夺在改革创新上走在前
走进临邑县临邑镇西邢村,一个个四四方方的小菜园映入眼帘,一垄垄菜地规划整齐,地里瓜果蔬菜长势喜人,菜园栅栏独特别致,一派生机勃勃的美丽田园景象,弥漫着初秋的明媚和收获的甜美。
据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三类地”开发利用被列为临邑县重点工作,临邑镇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探索出闲置边角土地高效盘活的“一块田”模式,实现集体增收、土地确权、村庄环境提升的多重效应。
强化党建引领,聚力“集中攻坚”。以党建共同体为载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集中力量对包括村外群众侵占地、撂荒地,村内闲散地、边角地、废弃宅基地和坑塘在内的“五地一塘”进行全面清理回收,回收闲散地达603.4亩。
树牢有解思维,创新“承包模式”。按照“从近、从旧、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分布散、面积小、管理利用难的房前屋后边角地,以每平方米一块钱的价格承包到户,约定“不准盖屋、不准种树、不准撂荒、不准堆放垃圾、不准私自转让”五项原则,以低成本、接地气的方式,在房前屋后打造了可食可观的“小菜园”,每个地块树起标识牌、扎起小栅栏,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精准双向确权,明确“法定权属”。通过村委会与群众签订书面合同的形式,一方面确立了村委会对回收闲散地的所有权,解决长期以来“有名无实”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土地纠纷问题;另一方面明确了村民的承包使用权,解决群众“有实无名”的困扰,解除承包土地的后顾之忧。
助力乡村振兴,“一块田”绽放“经验花”。“一块田”模式为高效盘活闲散土地、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西邢经验”,得到了各级的肯定和推广。全县农村“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议在临邑镇召开。省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等上级组织部门充分肯定,新华社、乡村干部报、大众日报等各级媒体记者实地调研,《农民日报》《大众日报》《德州改革》等党媒党刊宣传推广。
团结协作在民族工作上走在前
临邑镇政府门前,各类机械齐上阵,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立式标识牌更是鲜艳夺目。“临邑县‘红石榴园’示范区建设项目,旨在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物质田园和精神家园,打造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平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临邑镇党委书记潘昶旭说道。
据了解,临邑镇现有行政村61个,其中少数民族村4个,老马家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民族村”,演马村先后被表彰为“山东省文明村庄”“德州市文明村庄”,临邑镇荣获“德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临邑县“红石榴园”示范区建设项目落地于此。
在顶层设计上持续用力。做好民族工作,既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又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今年以来,临邑镇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老马家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中心,带动演马、前樊等民族村建设,全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示范区,稳步推进“红石榴园”建设项目。
在示范打造上持续用力。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老马家民族资源深厚,民族特色鲜明,是临邑镇推进民族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当前,该村按照以灵芝湖为中心,打造“一湖一林一花海,一岛两道三场馆”的思路,制定了远景规划和近期实施方案,现已经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辐射带动朱家胡同、前樊等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村庄,规划打造主城区以北、G104沿线精品乡村游线路,南接主城区、北连兄弟乡镇,满足疫情防控大背景下本地及周边群众的休闲消费需求,擦亮“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招牌。
在强化宣传上持续用力。宣传教育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临邑镇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通过标语、海报、广播、宣传栏等阵地,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创建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等内容,镇域内主干线两侧安装具有民族特色的太阳能路灯400余盏,营造了浓厚社会宣传氛围。
“走在前、开新局”,是动员令,也是冲锋号。“今后临邑镇将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作风,发扬唯旗是夺、事争一流的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开放、美丽、幸福的新时代现代化新临邑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潘昶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