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金玉满仓,吨半粮田

——小麦亩产创新高,农民种粮鼓腰包

编者按

为全面展现德州创建“吨半粮”产能示范区的举措、历程和亮点,德州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德州晚报社共同推出“德州‘吨半粮’产能示范区创建”巡礼报道,对我市各地“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情况进行全景式采访报道,详细介绍和展现各地的创建做法及亮点成绩。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潘晓泉袁明慧摄影高家辉

连日来,在武城县广袤的田野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是个丰收年,每亩地平均增产能达到100公斤以上!”武城镇东小屯村李庆双是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今年在他的地块里,亩产最高达到了780.87公斤,创武城县小麦产量历史新高,李庆双也成为当之无愧的“粮王”。

“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风广说。面对去年罕见秋汛导致的晚播局面,武城县三级书记抓粮,县、乡、村三级联动,实施科技壮苗行动,加强小麦田间管理,最终确保了粮食生产的“十九连丰”,取得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创建的开门红。

书记抓粮,打造“吨半粮”武城标杆

“不是土里捂,就是一根针,得抓紧想办法解决!”今年2月份,正值小麦返青期,站在自己的“指挥田”里,当看到弱苗情况严重时,武城镇党委书记朱绪登焦急不已,“自己的‘指挥田’种不好,怎么给老百姓做示范?”

为了让弱苗尽快转壮,朱绪登的办公室几乎搬到了田间地头,联系专家把脉会诊、召集村民现场培训,亲自把科技壮苗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直到农户的苗情全都恢复了正常,并出现高产的苗头,笑容才回到朱绪登的脸上。

“设立书记‘指挥田’,能够更直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齐抓共管、部门合作、任务明晰、责任明确、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武城县委书记朱恩鹤说。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按照德州市建立的“书记抓粮”机制要求,武城县把“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作为政治任务牢牢扛在肩上,三级书记一起抓,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层层落实书记“指挥田”,努力打造“建得好、看得住、可复制、能推广”的创建经验。

根据武城县出台的《关于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的意见》,择优选择交通区位条件优越,农田基础设施健全的武城镇、四女寺镇、郝王庄镇和广运街道办为10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核心区,以核心区为中心,以点带面带动全县发展15万亩的辐射区、25万亩的示范带动区。

为了推动“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目标实现,武城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双组长”、各有关部门和各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相比于德州市的“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六大工程,武城县结合自身实际,增加实施“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融合发展工程”“粮食产品品牌创建工程”两项重点工作,将武城县的重点工作总结为“八大工程”,并在此基础上细化目标责任、技术指导等34项具体保障措施,为创建“武城标杆”明确了路径。

藏粮于地,夯实丰收之基

武城县四女寺镇因河而兴,有“九河汇流之地”之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该镇向来是粮食高产大镇。

作为该县的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四女寺镇并未“躺平吃老本”,而是对辖区内的三支渠、四干渠进行改造和提升,进一步方便群众灌溉,同时还对沿途的环境卫生进行清理,打造出田园风光美景,一波清水、一陇麦田,甚是喜人。

食为政首,地为粮本。武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县乡村振兴局局长王风广介绍,为全面推进“吨半粮”核心区农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武城县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基础上,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围绕提升项目区内农田基础设施短板,补充完善高效节水灌溉措施,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等内容,高标准规划编制了武城县“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核心区总体规划,对核心区内的沟、渠、路、桥、涵、闸等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不仅旱能浇、涝能排,还实现了土成型、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树成行。

“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围绕这个主题,武城县邀请第三方公司高标准规划设计核心区牌匾等,营造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的浓厚氛围。同时,武城县以解决“吨半粮”核心区农田基础设施、卫生环境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自今年3月28日开始先期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核心区农田基础设施、卫生环境“双提升”工程,一方面重点解决核心区农田及周边、沿途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一方面分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改善、道路硬化等工程。

至今,该县共完成武城镇红庙沟及支干渠沟渠的清淤9000米;修缮提升四女寺镇四干渠、三支渠等约7000米;开展卫生环境督导10余次,整改果树杂草缠绕、农业生产垃圾乱丢乱弃等问题100余个,沿途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提升,农田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完善,为“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粮食产业发展中,基础地力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能力。四女寺镇党委书记元艳青告诉记者,当地农田多以旋耕播种方式为主,由于深度较浅,造成底层土壤板结,表层土壤含秸秆成分多,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此,该镇利用县农业农村局免费深翻作业项目,对农户土地进行统一深耕,同时借助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等,有效提升有机质含量。

“一系列举措激活了土地活力,今年的增产丰收就是最好的证明。”元艳青说,四女寺镇往年小麦亩产量在550至600公斤左右,而今年普遍在650至700公斤,优质地块亩产甚至达到了750至800公斤,“小麦增产,老百姓是最终受益者!相比于去年,农户每亩地能多收入300元以上。”

藏粮于技,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说实话,去年秋天时,心里真打鼓,真没想到今年还会增产丰收。”今年6月中旬,正是小麦开镰收割时,站在金色的麦浪中,武城镇农技推广站站长刘士明发出感慨。

今年59岁的刘士明,在基层干了近30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天天与土地打交道,种粮经验不可谓不丰富。因此,当面对去年因罕见秋汛导致的小麦晚播时,刘士明感觉,今年的“吨半粮”创建目标肯定不会完成了,“别说增产,能不减产就不孬!”

面对这种情况,根据全市统一安排,武城县制定了针对性技术措施,精准施策,各项措施环环紧扣,最大限度来克服不利状况。制定了《武城县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实行农技人员包村制度,在县农业农村局和各镇街抽调35名农业技术人员成立技术指导组,对帮包村的粮食种植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与指导,做到各类生产技术问题及病虫灾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指导、第一时间解决。刘敏是武城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今年3月份以来,她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时间,早上迎着朝阳出门,晚上披着月色回家,整天奔波在田间地头中,指导农户落实促弱转壮关键措施。

同时,武城县积极主动对接全国、省、市科研机构,聘请上级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山东省农技中心推广研究员鞠正春,山农大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张吉旺以及德州市农业农村局专家等也多次应邀来到武城,提供科技指导服务,并对种粮大户等围绕小麦墒情分析、病虫害防治、早春镇压、春季肥水管理等进行春季麦田管理技术要点培训。

2月份以来,武城县在电视台开展技术讲座1次、举办培训班12期、技术人员下村服务指导3000余人次,服务面积75万亩次,相关做法先后被央视CCTV2《第一时间》、山东新闻联播、新华社等报道。

在解决了弱苗问题后,针对防治小麦病虫害,武城县又争取上级资金922万元,积极开展小麦飞防作业,实现全县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既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又将小麦病虫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效果十分明显。

站在田间地头,看着弱苗转壮、拔节灌浆、麦穗转黄,刘士明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小麦晚播半个多月,多亏科技种粮,让咱们这茬麦子又丰收了!”

“通过一连串的科技举措,让原本想象中的减产,最终变成了丰产,这个巨大变化让广大农民认识到了科技种粮的重要性。”武城县委书记朱恩鹤说。武城县也将以此次实现“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首季开门红为契机,坚持书记抓粮,进一步做好规划设计、示范引领、措施保障、技术指导等工作,为德州创建全国首个“吨半粮”示范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武城力量。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