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一年60万吨蔬菜销往京津济

平原县恩城镇扶贫大棚内农民正在采摘黄瓜。记者刘振兴摄

平原县蔬菜年产量达132万吨,虽然产量大品种多,却因产业结构不优、销售网络不健全、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提升种植效益,平原县充分发挥位于京、津、济、石四大城市经济圈交汇处的优势,走现代农业转型之路,打造京津济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目前,该县已建起6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去年销往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蔬菜超60万吨。

一乡一品,错位竞争抢占高端市场

2月16日,走进平原县德原街道叶庄交易市场时,一箱箱贴有“坊欣庄园”蔬菜商标的西葫芦正被有序装车,直供京津等地家乐福、沃尔玛等800多个连锁超市。

以叶庄为核心,德原街道8000多个蔬菜大棚纵横交错,并形成西葫芦、黄瓜、西红柿、西瓜、韭菜等五大种植品牌。

“平原县地缘优势十分明显,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要科学引导、高端谋划,让每个乡镇街道都有特色蔬菜品牌,提升市场优势。”平原县蔬菜中心党组书记王东说。为提升竞争力,平原县把目光投向都市农业,投资扩建批发市场,引进龙头企业借力发展。

以德原街道为例,去年投资100余万元扩建批发市场,新建的检测室配全农残速测仪等设备,为西葫芦闯京津做足了准备。同时,引导农户进行棚体设施改造升级,引进圣思园种苗繁育公司培育优良品种,推广生物菌肥替代化肥技术,鼓励种植户新上水肥一体机、自动放风机和打药机等。借助机械设备,种植户化肥使用量降低40%,农药使用量减少30%,节省成本达25%。不仅如此,相关部门引导农户与中绿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施肥用药、统一品牌销售的管理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种植。“去年,市场日交易量20万公斤左右,最高时50万公斤,市场年交易额2.5亿元。今年初果期,销量同比增加了15%,群众增收15%。”平原县德原街道蔬菜办主任宋开虎介绍。

为让更多乡镇抢占高端市场,平原支持多个乡镇发展特色品种,打造“一乡一品”发展格局。目前,德原街道新规划了1000多亩小米椒订单农业,腰站镇布局了花卉产业,张华镇建成300亩的华海农业产业园,芦笋供不应求,前曹镇世纪风农业产业园投资1000万元新建自动化玻璃温室一栋,高标准棉被拱棚4栋,年可提供种苗4000万株。

握指成拳,聚合力种出好“钱景”

王杲铺黄瓜口感脆嫩,在当地享有盛名。但多年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种植技术、种植模式一直处于落后状态。2019年底,该镇整合25个合作社组成杲城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采取“四统一”管理模式,以都市市场需求为中心,带着菜农干,帮着菜农销。

“成立联合社不是吃‘大锅饭’,而是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形成1+1>2的效应。”据王杲铺镇党委书记李冰介绍,联合社计划通过3到5年的时间,把王杲铺镇建成绿色品牌蔬菜种植基地,届时全镇蔬菜产业将增收4.7亿元。

目前,杲城果蔬种植联合社通过打造统一商标、网络营销等方式,与北京新发地市场等大型蔬菜交易市场建立黄瓜供销关系;与永辉超市、物美超市等连锁集团实现了商超对接。另外,积极与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对接,线上线下多渠道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

“散户不仅没有议价权,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较低,只有抱团才有出路。”李冰介绍,联合社建立集采议价平台,将全体农资原料捆绑打包,直接对接终端,种植成本降低20%以上。同时,联合社正建设蔬菜分拣中心,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有机统一,增强溢价能力。另外,联合社邀请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杨宁教授在王杲铺成立科研点,建设8个蔬菜科技试验大棚,种植“德瑞特”黄瓜品种,探索温室大棚黄瓜两茬种植模式,黄瓜亩产量由1.5万公斤提升到2.25万公斤。“新品种生产周期短,一年可种植两茬,且产量相比一般品种高。”王杲铺镇种植户付青忠说。

线上线下融合,提升技术拓宽销路

2月15日,平原县前曹镇农户张千彪和家人在大棚里播种新一茬韭菜。“过去韭菜没少得灰霉病,因质量不达标没法供应超市。多亏县里举办的技术培训班,让我们找到了出路。”

今年初,平原县蔬菜中心利用4天时间,对全县1000多名韭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了种植管理水平。

平原共有菜农1万多户,但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为使产业立足高端,平原依托县融媒体资源,借助“乡村振兴—看平原”栏目,根据不同蔬菜种植茬口、季节、蔬菜生长周期和病虫害发病规律等,制作专题节目并向全县菜农循环播放,促进了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的全覆盖。同时,平原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网络功能,广泛推广尚坡和惠农网两个手机APP,蔬菜价格走势和蔬菜卫士两个蔬菜公众号,借助网络“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菜农在种植技术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培训颇见成效,在今年的两次第三方检测中,韭菜的41项指标全部达标。

□本报记者王德鹏本报通讯员王宇

强 品 牌 增 效 益

平原县发挥区位优势,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京津济优质“菜篮子”,不仅占领了市场,创出了品牌,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一方面呈现总量充足、温饱型农产品已经实现供需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又面临需求升级、高端消费市场空间扩大但有效供给跟不上的挑战。我们应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产品结构,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增加高端供给,扩大市场份额。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引领推动农产品由规模化生产向优质、专用、特色生产经营转变,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和竞争力。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自然条件的比较优势,选好品种,种植最适宜的作物,用技术手段,把品牌做出来,然后逐步做大规模,保证品质,加大宣传,做成名牌,使得产品成为优质名牌农产品。

实现乡村振兴,根本靠产业。我们要在“强”字上下功夫,积极培育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抓好物流运输等配套服务,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行动计划,开发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行动,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只有把关好产品质量,把握好品牌建设,才能实现产品溢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张明昭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