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市交通运输局设置村级便民服务站 提供公交免费接驳车

接驳车把乘客送到公交站点

9月20日,乐陵市“我家门前那条路”“绿色出行,畅游乐陵”骑游活动举办,吸引了260名骑行爱好者参加。“一路风景秀美,道路通畅,感觉像是在画中游,让人流连忘返。 ”骑行爱好者赵海涛说。

此次活动由乐陵市交通运输局主办,旨在展现乐陵市“四好农村路”建设发展成就。今年,乐陵市交通运输局在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同时,实施交通扶贫,启动农村道路硬化“户户通”工程,将硬化路铺到每户村民家门口;通过引导快递公司开展合作,设置村级便民服务站,实现快递进村;投入公交免费接驳车,保障了群众便捷出行,使贫困群众享受农村公路发展成果。

解决群众出行难贫困村通了硬化路

9月20日,刚从外地打工回家的胡家街道办事处史献亭村村民刘方芹感叹道:“出了家门口就是硬化路,雨天不踩泥,晴天不起土,家乡的变化真的是日新月异。 ”

路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史献亭村村民的多年诉求,以前,该村只有1条硬化路,3条土路。硬化路是2003年修建的,由于时间长,道路变得坑洼不平,一下雨就积水,土路也泥泞难走,老百姓出行困难。村里以种植粮食为主业,村集体没收入,靠村里人集资修路是难上加难。 2019年,乐陵市交通运输局驻村干部李智勇来到村里后,认真了解群众需求,积极向单位主要领导汇报此事,单位领导现场调研后,决定于今年7月投入资金和人力,帮助村里修主街道。经过1个月的施工,1500米的主街道焕然一新。

乐陵市交通运输局负责69个省定贫困村的道路建设和养护,近4年来共投资2665万元(含上级专项扶贫资金690万元)修建扶贫路63.95公里。今年该局又投入资金,为西段乡东崔村、张元标村,黄夹镇胡纸坊村、杨纸坊村等9个贫困村高标准硬化道路5125米。

同时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创建公益岗位,让群众成为直接受益者,招募低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参与道路保洁养护,既做好了道路的养护管理,又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

设置便民服务站收发快递不出村

“在家门口的村级便民服务站就能领快递。 ”朱集镇大常村村民常德江高兴地说,“以前需要到镇上拿快递,还要特意抽出时间抱着孩子过去,很麻烦,现在从家里到服务站走着几分钟就到,太方便了。 ”

去年4月,乐陵市交通运输局借势引导申通、百世、韵达、圆通、中通、天天等6家快递公司合作,建成世纪通达分拣中心,实现了1位业务员、1个乡镇、1个服务站可同时操作多家公司的快递包裹。

9月17日上午10点,在乐陵市世纪通达仓储服务有限公司快递分拣中心,工人们正在对快递进行扫描分拣。工人王斌负责黄家镇片区的快递分拣,他告诉记者,现在黄家镇每天平均有上千件快递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倍。

“公司引进了两种快件分拣扫描系统,防止因系统原因而耽误快递的分拣和进出仓库,快件集中于同一条流水线操作,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分拣效率。 6家公司整合后实现了市场共同调配,财务统一核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世纪通达仓储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磊介绍说。

村级便民服务站的设立不仅方便了村民寄取快递,而且也带动了电商发展。朱集镇王双志村电商从业者李伟说:“原来鲜枣在线上不好卖,发快递不方便,自从有了村级便民服务站,鲜枣在线上卖得很好。现在镇上做电商卖鲜枣的也增加了,最多的时候每天有上千件快递寄出。 ”

乐陵市交通运输局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网络配置,实现了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服务的破解。同时畅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通道,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自快递进村以来,快递派件量不断增加,企业运行成本下降,快递送达时效提升,村民收取快递更加方便。目前,乐陵市已设置33个村级便民服务站,服务群众近10万人。

开设6条线路家门口坐上免费接驳车

9月17日上午8点,接驳车司机宋申旺来到铁营镇张蝎子村,一进村他就打开了车上的喇叭循环播放接驳车进村的消息。一上午的时间他跑了5个村,把5位村民送到了相应的公交站点。

铁营镇张蝎子村位于乐陵市东南部,以前村民从村里出来去公交站点,需要走1公里多的路程,一般要走10多分钟。“有时候我骑电动车去站点,得把电动车放到站点附近。现在,我出了家门口就能坐上免费接驳车,这样的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民赵香云高兴地说。

今年5月,针对位置偏远、道路条件无法满足公交车通行的137个村庄,乐陵市交通运输局开设了6条线路,投放了5辆小型7座客车,实行免费接驳服务。

为确保每个村都设有公交站点,乐陵市交通运输局成立工作专班,对农村公交通达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在原有22条城乡一体化公交线路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线路图,新增村村通公交线路11条。同时,合理选址,新建公交站点629个,实现了公交村村通。今年6月,乐陵市交通运输局在原有90部新能源公交车的基础上,投入3650万元购置了80部新能源公交车,将全市村村通客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公交车,实现新能源公交城乡全覆盖。

□本报记者王露本报通讯员张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