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邑法院三招制胜,审执质效跃全省前列

临邑县法院院长邱新华(后)带领团队开庭办案

一组数据令人振奋。

5月份全省法院执行质效情况通报出炉,临邑县法院执行完毕率达到40.88%,位居全省第二位;终本率6.91%,位居全省第八位。平均办案天数、简易程序适用率等反映办案质量、效率的关键指标持续向好。

变化缘自改革。“法院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立案、审判、执行等‘零部件’相互补充、衔接,机器就会运转顺畅。反之,一两个零部件卡壳会拖慢整个办案流程。 ”临邑县法院院长邱新华说。

今年以来,临邑县法院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打破常规,打造平行化审判团队、加强诉源治理、依托执行“脚本化”,推动审执工作全面提速。

第一招:“权力下放”打造平行化审判团队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权力下放”成为这场改革的关键词。临邑县法院打破原有庭室建制,组建平行化审判团队,按照“1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N名书记员(调解员)”模式,将全部员额法官分组成不同的速裁、快审、精审团队,实行扁平化管理,不同团队合理设置审理周期及权重系数,分别设置独立评估考核体系,力争最少办案天数、最佳办案效果。

——3个速裁团队。充分利用分调裁程序,深度参加诉前调解,具备“优先选案权”,即优先到立案庭甄选案情相对简单、适宜采取速裁程序的案件,规定立案后15日内审结。审结不成的“二次分流”至精审团队。

——3个快审团队。 1个团队专业负责交通事故案件审理、2个团队负责行政案件及商事案件审理,侧重专业化审判需要,发挥团队优势,派出法庭员额法官负责管辖区域内的民商事案件审理。审结不成的同样“二次分流”至精审团队。

——多个精审团队。由入额院领导团队和资深员额法官团队组成,主要审理重审、再审和“二次分流”的复杂疑难案件。

3类团队,按照各自分工不同选取各自案件,实现“各司其职、各管其案”,解决以往粗放分案、积案无人问津的局面。

“长期以来,法院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以行政化运行模式为基础。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突出员额法官和审判团队的主体地位,还权于法官和合议庭,去除行政化。改革倒逼我们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综合配套体系。 ”邱新华说。

第二招:鉴定前置,加强诉源治理

“您好,我们看了您递交的立案材料,案件可能需要司法鉴定。我们建议您先进行诉前调解,边协商、边鉴定。即便最终达不成一致,也可以凭借鉴定结果,直接提起诉讼。 ”5月28日,临邑县法院立案窗口导诉人员正为前来立案的当事人解释鉴定前置事宜。

案件“速”裁,提速是关键。以医疗损害纠纷为例,此类纠纷专业性极强,双方矛盾激烈,司法鉴定是办案的关键性证据。但医疗鉴定往往耗时较长,以往法官、当事人只能“干等”鉴定结果出炉,不仅耗费人力物力,当事人意见也很大。

临邑县法院创新工作方法,将鉴定环节前置到立案之前,对交通事故、医疗损害、建筑工程合同等纠纷,通过诉前调解启动鉴定前置,做到关口前移、服务前伸。“一些当事人认为先行鉴定能有效推进案件审理进度,只要接受诉前调解,就可以按照流程申请鉴定。对于不愿意先行鉴定的当事人,我们依法阐明利弊,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手里。 ”临邑县法院立案庭庭长张文义说。

同时,加强诉讼与非诉讼调解等解纷方式的衔接,支持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入驻法院开展诉前调解及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畅通立体化诉讼服务渠道,实现立案、送达、保全等诉讼事务网上办理,做到一站通办、一次办好。1名员额法官、6名人民调解员在调解中心负责诉前调解、诉前鉴定事宜,并与3个速裁团队诉前对接。

第三招:依托执行“脚本化”,高效规范

不久前,临邑县某村村民许某与邻居孙某产生借贷纠纷,法院依法判决许某偿还债务。判决生效后,许某迟迟不肯履行,该案进入执行程序。

执行指挥中心向许某发出执行通知,并启动网络查控系统。经查询,许某的银行存款足以偿还债务,随即予以冻结。随后,该案作为简易案件被分流至快执三团队。

承办人接收案件后,立即对许某进行约谈,督促其履行义务,但对方始终态度消极。鉴于此情况,执行干警随即将许某的冻结存款进行了扣划,该案仅用时3天即顺利执结。

针对快执案件数量多、难度小、措施集中的特点,临邑县法院依托执行指挥中心,成立快执团队常态化进行网上扣划、冻结、约谈等工作,精执团队负责较复杂案件,进行线下常规执行、实施强制措施等。同时,将事务性工作分离出来,让法官专注于审执工作。依托已经成熟的“脚本化”执行模式,案件实现从一人包案转为多人分工负责,压力分散的同时,效率大大提高。该院执行指挥中心对每个模块进行统一监督,规定流程时限,明确各个环节的案件标准、职责权限。

今年前4个月,临邑县法院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法定审限内执结率99.59%、终本合格率100%、执行案件执结率63.13%,无执行信访案件。

□本报记者杨德林董建新本报通讯员张培松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