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开创庆云关工委工作新局面

德州晚报全媒体记者张双双通讯员王坚摄影报道

近年来,庆云县关工委坚持创新引领、绿色发展工作理念,从严从实、奋发有为,务实担当、创新求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创新“三帮一”扶贫助学、关爱基地、千名学子感恩励志盛典、杨连印家庭课外辅导站等四大载体,持续叫响关爱品牌,奋力开创关工委工作新局面。

创新扶贫助学模式解决贫孤儿童就学难

近年来,庆云县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深挖根源,坚持精准扶贫,创新实施了“三帮一”扶贫助学,以教育扶贫之力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解决了贫孤儿童就学难题。

自2017年4月份实施“三帮一”扶贫助学工作至今,累计收到社会各界扶贫助学捐款4300余万元,帮助广大学子圆梦。通过“三帮一”帮扶,全县贫孤学子中一半以上的孩子获得了“三好学生”、“进步奖”等荣誉,今年参加高考的10名孩子中有7名考入本科大学。

为保障扶贫助学的精准性,在全县开展了贫孤学子大摸底、大调研。经入户调研、初审、复核等环节,最终确定将505名贫孤学子全部纳入帮扶范围。为了全方位地帮扶贫孤学子,决定每名贫孤学子由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1名优秀教师、1名企业家进行共同帮扶。

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发放《致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一封信》、《扶贫助学倡议书》和扶贫助学海报,招募了1515名帮扶志愿者。干部负责帮助学生立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负责帮助学生学习,企业家负责帮助学生减轻经济上的困难,由此创新建立了“三帮一”扶贫助学新模式。

科学创建关爱基地打造青少年“幸福之家”

为了让青少年享有更加优良的校外教育环境,庆云县关工委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协调一处总面积400余平方米的场所,通过精心规划设计,现已打造成涵盖红色教育、心灵关爱、家庭教育、红色书画、儿童书屋、五老之家、少团教育、体验教育等八大功能的关爱基地。

其中,心灵关爱板块重点对贫孤儿童及留守儿童等心理问题进行公益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关爱书屋一期配备了2000余册图书,内容涵盖历史、国学、文学、艺术等,最近又购置了500余册红色小人书,供青少年阅读学习。

同时,还设立了书画工作室,“五老”书画志愿者利用周末等假期时间对贫孤儿童书画兴趣爱好者进行免费培训,提高了孩子们的书画技艺水平,弘扬了中华传统艺术。

目前,关爱基地已经成为青少年学习党史国史、传统文化、接受红色教育、心理辅导、阅读休闲、书画培训的良好平台,为“五老”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了桥梁,是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

创办学子感恩盛典推动“杨爷爷信箱”进校园

为勉励考入大学的莘莘学子懂得感恩,庆云县关工委联合庆云一中、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创办了千名学子感恩励志盛典。

据悉,今年已是庆云县举办的第二届感恩励志盛典,截至目前,已连续举办四场次。每场盛典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有往届学生代表分享感悟、优秀学生家长代表发言、教师代表敬献鲜花、向父母鞠躬、集体诵读王阳明《教条式龙场诸生》立志篇等十余个完整环节,并且环环相扣,很多场面让人潸然泪下。

通过集体诵读立志篇,学子们纷纷立志要努力学习,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回馈家乡,勤学为国。

感恩励志盛典既让学子们懂得了感恩和励志,为学子在新的道路上成才指明了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除此之外,庆云县还积极培育杨连印家庭课外辅导站,邀请杨连印走进学校进行“三讲”,即对学生讲、对老师讲、对家长讲,辅导小学教师2000余人,县属小学的学生家长几乎都听过他的讲座。同时,还在学校创办了心理咨询室和杨爷爷信箱。

常规工作成绩斐然关工委事业全面提升

庆云县举办了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巡回书画展,并邀请县“五老”志愿者给中小学生作了主题教育报告。

全心全意搞好“四点半”学校建设,构建政府、社会、学校、社区、家庭“五位一体”的关爱服务责任体系。截至目前,全县共建设符合标准“四点半”学校80余所。同时,在县实验教育集团等多所公立小学建立了校内“四点半”学校,全力解决了留守儿童等放学后无家可归、无人辅导的问题。

持之以恒地发展壮大“五老”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全县“五老”志愿者有1100余人,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史国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在党史国史教育方面,邀请“五老”志愿者开展了党史国史进校园活动,一年来举办党史国史教育讲座10余次,5000余名中小学生受到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与传统文化研究会举办了经典国学诵读班及家长公益国学讲堂,每周六由县传统文化优秀专家教师进行授课。目前,国学大讲堂现有学员60余人,受教育学生家长1000余人。

相关阅读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