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向强企名校推介百万亩良田

机械化的农机装备让平原的沃土良田成为“聚宝盆”
平原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王杲铺镇王杲屯村召开村民集体大会讨论土地流转事宜
秀美的平原风景


  坐落在鲁西北黄河冲击平原地区的平原县,因地势平坦而得名,已经建县2200多年,从未改过县名。东汉末年,刘备在这里坐过4年县令,后来走出平原成就了蜀帝霸业。
  历史上,这个传统农业县的历任县官,曾为探索农业大发展前赴后继,先后探索出许多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动作。平原县的农业发展史有一串坚实的足迹,有前天的辉煌与苦涩,有昨天的进取和徘徊,又迎来了今天的深度对外开放,平原农业正经历一场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将努力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奉献平原模式。
回望:平原农业的辉煌与苦涩
  1990年平原成为全国第一个玉米单产过千斤的县,全国粮食生产现场会在平原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农业部部长何康亲临参会,全国各地干部陆续来平原参观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平原蛋鸡存栏量突破1000万只,被评为全国蛋鸡第一大县,纸浆蛋托就发明于平原,著名新闻报道《鸡蛋远行》《平原鸡蛋滚过三道坎》曾名振全国。
  平原还是全国著名的鸽乡,每年正月初八恩城鸽子会已延续500年,1992年平原举办中国(平原)首届鸽子节,县委、县政府把鸽子节新闻发布会开到了人民大会堂,当日央视《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都予以报道,很多外国友人奔鸽赴平,平原对外开放因鸽子而红极一时。
  从1993年起,平原人为改变只会种小麦玉米的旧貌,县乡两级干部带领群众成群结队、一拨又一拨地跑到寿光学习蔬菜大棚种植,县里聘请寿光农民来当“平原科技副县长”,每个乡镇在拖欠干部工资的情况下也都到寿光去高薪聘请“科技副镇长”,蔬菜产业发展的电视新闻天天热播,全县冬暖式蔬菜大棚一度发展到5万个,平原黄瓜、西葫、西红柿、韭菜分别连片达到3万亩。
  2002年,平原县组织了600名农民自费包专列下温州,学习民营经济发展,试图把农业大县优势转化为工业优势、摆脱农业县无税收无效益的僵局。接下来几年,平原依托农业发展起了豆制品加工、木器加工、淀粉加工、乡吧佬食品加工等一系列家庭作坊,民营经济在平原村村冒烟、遍地开花。
  2006年,平原人搞小康村创建,推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秀美农村”三大工程,全县在农业领域实施了一批小农水、桥涵闸建设,在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上增加了投入,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电相联的农业生产条件得以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平原农业历经辉煌,历届县委、县政府都为农业付出过艰辛探索,推动了全县农业经济的拔擢奋进。回望平原农业昂扬高歌40年,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成就。但与成就相伴相生的也有羞涩、有苦衷:粮仓满了,钱袋却没鼓;蔬果品种多了,品质却没叫响;农业生产作业规模化了,化肥农药种子管理还是简单粗放;冬暖式大棚成方连片有了规模,但与智慧大棚、超级大棚相比,产品档次、管理手段等竞争优势明显不足,传统大棚更有可能被时代甩在后面;全县注册的农产品商标上百件,但没有打造出响当当的地理标志;蔬菜交易市场虽然数量众多,但交易模式老化、菜品没有真正端上高档餐桌、没有真正打入大型商超专柜;农产品加工只是停留在初级加工、半成品层次,没有真正建成让消费者津津乐道的名牌食品企业,各产区仍然是卖原粮、卖原奶、卖鲜菜,产业链没有抻长;农业产业一二三产融合没有起步,农业体验、蔬菜公园、果品休闲等因农而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滞后,农民变股东、当产业工人的新农经济模式没形成体系。
  综所上述,平原农业走到今天,已经遇到种种瓶颈,面临道道门槛,内生动力不足,体现到农民身上的是效益不好再提高、风险随时都会有;体现到县这个层面,就是整个农业呈现出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响、特色不明。平原县委书记王洪霞说:乡村振兴历史重任在肩,新的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平原农业亟需来一场深刻的理念变革、思维变革、方式变革,亟需实施一场农业领域的新旧动能转换!
突围:平原农业的破壳与重组
  当时光迈进全面深化改革、深度对外开放的今天,平原县迎来振兴农业新的脉动,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孕育成熟,47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县可能要响一声春雷:百万亩沃野畴陇将“犁”出带有科技支撑、人才支持、资本助力、模式创新、效益激增的大农业棋局。
  2017年初,新一届平原县级班子成立。县委、县政府认真调研分析“如何定位平原,如何找准平原发展的支点? ”多个层面的深入思考、多个角度的反复论证之后,县里认为: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学浙江、学温州,为什么差距越拉越大?就是因为他们的经验我们用不上,而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江浙有山水,我们有土地,做土地文章是我们振兴乡村绕不过去的路,也是最近最现实的路。去年初,平原县就深入开展“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农业合作社”,逐步把零零碎碎的农田集中起来,而且集中到党组织领创办的新型经营主体,破解空心化农村低效种地的困局,进而打造“千亩方田、万亩方田”,握紧拳头之后,进一步与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二次嫁接”,最终把全县100万亩良田“打包”推介出去,吸引高端品牌、高端人才、雄厚资本注入平原。
  经过近两年努力,平原县农村党支部领创办土地合作社普及开来,近100万亩耕地完全可以流转出来。平原县主要领导认为:“100万亩农田完全有可能把全国的重点农企引到平原。因为,这100万亩地不是一般的地,而是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整合起来、县委县政府说了算的地。把这些地作为平原深化对外开放的资源、推出去,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把优质农产品卖到全国,一产搞优质,二产搞精深加工,三产把外地人引过来,不仅老百姓有收入,而且税收也会上来。因此,利用100万亩地开展双招、双引、双创,这条路走好了就是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之路,为平原地区、传统农区开展乡村振兴趟出一条路子。 ”
  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袁志勇认为,农业用好了是优势、用不好是劣势,把耕地有机整合起来之后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作为传统农业县的平原,要用足用活100万亩良田,下决心实施农业板块的“破壳”与“重组”,让百万亩农田发生一次化学反应,做出现代农业、优势农业新的文章。
  一年多的潜心探索,平原有两块“试验田”获得成功:一个是桃园街道1万亩耕地吸引来山东鲁望集团,十几名农业博士、硕士到桃园种地,青岛农业大学把这里当作科研成果转化基地,改变过去种植普通玉米小麦的习惯,实施糯玉米、黑小麦等名优特品种种植,引进了最前沿的飞机喷药、智能灌溉等农业机械和技术,同时全面规划了“新六产”示范项目,比如加工“中国最好吃的馒头”等项目,真正实现三产融合;另一个是王杲铺镇探索的鑫源粮食种植合作社与中农新垦、河南金娃娃、广西田园、青岛阿拉丁等13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引进了绿色产品种植技术9个、“嫁接”无公害蔬菜种植模式4个,因农业而前来考察、洽谈的客商络绎不绝,以黄瓜为基础的食品工业项目应运而生,拥有1.5万亩黄瓜种植的王杲铺镇也因此实现了一次历史性地“蔬菜产业升级”,“黄瓜小镇”正在充分的孕育之中。
  打破一家一户小生产,改变像布条一样的零碎模式,在100万亩农田上充分做“合”的文章,在平原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认可和支持。
方向:平原农业的“组织创新”
  与“供给改革”
  今年,平原县拿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乡村人才”,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沉到村庄地头搞调研,开展粮王大赛、评选最美农民等各类农民竞赛活动,结果显现:农村的劳动者不少,但人才太少。县委书记王洪霞分析认为:农民的孩子苦苦读书,为的是考上大学、跳出农门;农民工都往城市和工厂奔去,有一技之长的当蓝领、没技术的干脏活累活也不想回老家种那几亩地。农业最需要人才,恰恰最难留住人才;农业最需要资本,恰恰最难吸引资本。农业的路子如果继续“老样子”走下去,乡村振兴之梦很难实现,农业大县的出路很难找到!
  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今年,平原县有意识地把农村党支部领创合作社之后,党组织完全能够代表村民、完成能够说了算的这些地,打包向外推介、以多种视角与龙头企业“联姻”,很快引起了许多农业界高端人士的极大兴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全国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张福锁,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牟少岩等专家,先后带团队到平原调研合作,达成了许多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项目。
  平原县委、县政府“用心插柳柳成荫”,主动找上门来的大型龙头企业隔三差五就有一家。尤其今年“秋分”县里为农民过丰收节的这天,许多涉农企业到平原展示科研成果,有的直接“倒插门”,选择平原作为高品质农产品种植试验基地。与此同时,在前不久举办的“平原县百名博士回故乡暨百企联百校”活动中,也来了不少农业类博士。他们一致认为平原黄河水充足,土质肥沃,成方连片,四季分明,历史上自然灾害极少,土地逐步向农村党组织流转集中,非常具备“大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既要顺势、乘势,更要蓄势、造势,乡村振兴需要为农业植入“创新基因”。县里经过认真分析、充分论证,决定拿出100万亩良田实施大力度对外开放,搞一次大的“双招双引”活动,请院士来耕地、请博士来种田,打开县门为龙头企业建基地、为名优食品当源头,通过“共营”促进“共赢”,通过“开放”促进“开发”,让平原的百万亩耕地一产里面有二产、二产里面有三产,三产里面也有一产,呈现融合发展之势。为此,活动定于11月19日至21日,对接洽谈的会场就在全县100万亩耕地上,平原县携手“强企名校”开发共建百万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研讨洽谈会,将成为平原农业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为开展好这次活动,县里做足深功夫,围绕“共营”与“共享”,邀请全国农业高校、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电商、基金公司,到平原“看地”“结亲”,县里将集中举办粮食产业、果蔬产业、畜禽产业对接研讨洽谈会,举行乡村振兴报告会,组建“平原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建立平原农业人才智库。届时,首农集团、中农新垦公司、中化集团、鲁粮集团、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新发地、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将在平原汇聚一堂。
  鲁望集团董事长魏力晓,成为这次平原县现代农业产业联盟的“盟主”,在他的号召下,益海嘉里、水发集团、东君集团、温氏集团、雷沃重工等20余家央企、500强企业、上市企业前来平原入驻联盟。中农新垦(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随说:“相较于过去‘各自为战’的‘力不从心’,我们更愿意加入平原县的产业联盟,与众多实力企业‘强强联合’共赢发展! ”牧原集团投资7.8亿元,在平原建设年出栏5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平原县农业局长仇洪雷认为,随着年出栏50万头商品猪养殖体系的建成,平原县畜牧养殖产业已经站在腾飞的“风口”上。该项目一期预计2019年底投入运营,全部建成后,将成为鲁西北地区最大的集饲料加工、养猪养殖、畜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现代化农牧生产项目。
  “土壤污染”和“绿色发展”是一对必须要解决的矛盾,面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土壤污染与粗放耕种旧壳。平原县委、县政府鲜明提出:“要让100万亩耕地,成为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净土’。 ”张福锁院士是中国农田土壤研究领域泰斗级专家,他正牵头研究全国农业的绿色发展。得知这一消息后,平原县委副书记孙丰勇多次前往中国农业大学拜访张福锁院士,每次见面都能谈到一个话题上——农业绿色发展。感动于平原县委、县政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张福锁院士决定到平原看看,并在这里设立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对平原农田土壤进行改良修复,改善因过量施用氮肥而导致的土壤酸化,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病虫害加重等一系列难题,彻底改善平原县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据悉,11月20日,中国农业大学平原科技小院将正式揭牌成立。此后,张福锁院士将安排3名农学硕士入驻平原,对平原县农业生产中的土壤修复工程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力争3年内打造20万亩无公害的“绿色土壤”。
  王洪霞说,依托强企名校开发共建百万亩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基地,平原县将唱响农业经济的“借智、融资、引才”三步曲。有一批院士、博士和高校、财团和他们“共享共营”100万亩良田,他们就不愁农业的振兴,再也不会守着耕地“不谈农业”,今后的平原必是希望的田野。县委、县政府带领基层党组织和农民朋友,一定坚持走绿色高品质发展之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把“平原产”的粮、油、果、蔬、肉、蛋、奶摆上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甚至外国人的餐桌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参加平原“共享”农业洽谈会时说,平原县做出的这一探索带有方向性、改革性、创新性,是传统农区实施“农业突围”、农业供给侧改革、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举,这不但是平原的一条路子,也是很多粮食、蔬果主产区的一条路子。
□金吉鑫张娜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