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口镇“共享工厂”让50家小企业重生

    □本报记者徐冬晓本报通讯员王洁令王娜

    崔立生是庆云县崔口镇后程村人,2007年他成立了一家加工厂,主要生产户外路径体育器材。和绝大多数当地小作坊企业一样,农家院改建成厂房,七八台设备加四五个工人就开张了。但随着环保整治力度越来越大,崔立生明显感到了生存压力。一开始是风声紧一点就停工,过了再开工,到2017年,他的加工厂明确被列入“散乱污”企业。他盘算:如果还想继续干,需要跑环评和资质手续、需要大量资金另建厂房等等,这些靠自身很难实现。

    与此同时,崔口镇政府工作人员在调研中发现,镇上的体育器材企业大都是订单式生产,大企业在完成订单后,设备会有短暂的闲置期。小企业订单量小,生产周期短,正好可以利用大企业完善的设备,让企业实现再次生产。这让他们萌生了打造“共享工厂”的想法。

    崔立生的工厂停工了,但这项举措让他看到了重生的希望。镇上主要从事体育器材生产的骨干企业山东翔跃体育器材有限公司,去年计划建设厂房1.5万平方米。企业经过慎重考虑,在镇党委政府帮助下,决定实行“共享工厂”模式,即龙头企业申请资质、办理环评、建设厂房、注册品牌,有意愿的小企业带工人加盟,每年只需按每平方米80元的标准缴纳租赁费,并在生产前与大企业预约场地,就可实现市场共享、利益均沾。去年12月,“共享工厂”正式启用,在政府牵线搭桥后,崔立生和10余家小企业主一起加盟翔跃。

    加入“共享工厂”时间不长,变化很大,崔立生掰着手指头数:现在可以共享的车间面积2500余平方米,设备21台,固定工人23个,也上了一些新设备,严格按照环保标准,规范操作;还有了自己的品牌,这几个月订单量涨了近一倍;原来以低端客户为主,产品怎么便宜怎么做,现在对产品质量要求高的客户多了,就得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都要加强质量管控,严格执行环保要求,感觉他的企业换了个“活法”。

    作为体育和电力器材生产聚集地的崔口镇,私人作坊和小企业多。镇党委书记姚荣国介绍,在环保督查中,镇政府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散乱污”企业,坚决关停取缔;同时对企业主有创业意愿的,引导完善相关手续,开展二次创业;对无力建厂房改设备的,则鼓励他们加入“共享工厂”,通过租赁设备和厂房的方式实现再生产。截至目前,该镇共打造2家体育器材“共享工厂”、4家电力器材“共享工厂”,吸引镇上50余家小企业入驻生产。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