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原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同志

江山丰乐忆“大哥”——

忆原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同志

抗战时期的何郝炬

1983年,何郝炬同志手书词作《青玉案》

2009年9月,何郝炬同志祭扫官道烈士陵园

□王建华

2023年1月20日,除夕的前一天,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冀鲁边区二地委最后一位老战士何郝炬同志期颐之年寿终。哲人其萎,思之黯然。何老为正部级高干,延安时期的老革命,比我正好年长半个世纪,直呼“大哥”似乎不尊。而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却是鲁北冀鲁边二分区军民共同拥戴的“大哥”。

何郝炬生于1922年,15岁奔赴延安,1940年底作为中共北方局巡视团成员巡视冀鲁边区,翌年9月任二地委书记,时名“郝炬”,年仅19岁。他到任后发现地县委主要负责同志的代号均以数字编号,如“843”“520”等,十分不利于隐蔽,即将地委三位主要负责同志地委书记郝炬、组织部部长李萍、宣传部部长关锋代号分别定为“大哥”“二哥”“三哥”。自此,“大哥”“二哥”“三哥”的威名传遍鲁北,直到老同志们晚年相见,仍以此相称。

当时的二分区大致包括陵县(现陵城区)、德县(现德城区)、临邑、德平(1956年撤县,后设镇)、济阳、商河及平原、禹城、齐河的部分地区,相当于后来德州地区的大部分区域。二分区是平原游击区,距离大城市和津浦线较近,敌人据点林立,环境十分艰苦。历经敌人扫荡、蚕食、封锁,陵县东部、临邑城北一带还幸存有几十个村的一块宝贵的小根据地。郝炬开始主要活动于陵县五区(林子镇,今属临邑)的朱二歪、于家、信家一带,因此区域南邻大沙河,沙丘密布,河南岸属于临邑,北岸则属于陵县,便于游击。后来他还经常活动在四区(滋镇)的三洄河、前后高、南许和三区(郑家寨)的赵马拉、谷马二庄等村庄,这些都是坚持斗争的战斗堡垒村。直至1946年初随大军南下,抗战14年,有5年他是在鲁北渡过的。有的同志曾开玩笑地对他说:“批准你加入山东籍!”的确,在那个年代里,他已经加入山东籍了。他也一直把鲁北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故乡。

读中学时,在本地党史资料中经常会看到郝炬这个名字。除了回忆录之外,还有诗词数篇,均情真意切,意味隽永,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怀。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席文天先生曾不无感佩地对我说:“郝炬填词填得好!”由此,我的脑海里有了这样一位革命家诗人的形象。后来读他的回忆录方知,他生于书香门第,叔祖何鲁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诗人、书法家,何郝炬念中学时即热爱革命文学,与同窗好友田家英等创办文学刊物,可谓家学渊源、少负才名。

2007年,我受组织委派到林子镇工作。抗战期间,林子为陵县第五区,建立了陵县第一个党小组、第一支区级抗日武装队伍,包括陵县抗日民主政府也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成立的。镇党史记载:“1940年,地、县委决定开辟以五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时任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郝炬,常住朱二歪、于信庄一带,指导全区对敌斗争。林子区一度成为二地委领导抗日斗争的中心和二军分区的后方基地。”由此,我对郝炬这个名字又多了一份亲切。

恰巧,2008年秋随临邑县领导到成都招商,即通过办公厅的同志联系拜访何老,很快得到回复。第二天下午,忐忑敲开他住所的门,他标志性的满头银发首先映入眼帘。话题打开,他兴致勃勃地讲起60多年前的烽火往事。他记忆力惊人,即便是村庄的方位,也绝少差错。我之前刚看过他的新作《霜天晓月》,很多篇章描写了鲁北战斗生活。其中对地方与主力部队之间沟通不足、配合不力,二地委、行署成员之间工作中的矛盾,记入德州党史的黄骅到二地委主持召开民主生活会解决团结问题等,均秉笔直书,主动承担责任,甚至当时民主生活会的剖析材料、给上级的申诉书都全文录入,可见胸怀之坦荡。这种严肃的党性锤炼,也深深触动了我。他很高兴,“这本书你看到啦?有什么感想?”我直言:“我的感想就是,一个干部在成长过程当中总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何老接过我的话说:“同时又是在不断地修正错误,一个干部就是这样成熟起来的。”临别,我出于礼貌,邀请他再回德州看看。但毕竟已届耄耋之年,回来看看,谈何容易!而他却非常认真地说,明年滨州要搞一个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开园活动,邀请他参加,到时候争取。他又不无遗憾地说:“其实,建设这个纪念园,乐陵是最有资格的。”2014年,冀鲁边区革命纪念馆终于在乐陵建成。

2009年9月,忽然接到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电话,何郝炬在滨州参加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活动后,要回林子看看。9月11日,我们在红坛寺森林公园门口接到他。虽一路风尘,他却毫无倦意,步履轻盈,兴致盎然。“红坛乍出新天地,欲问沙河迥不知。”当年“沙河两边度春秋”的战场,如今已成森林公园。“六十八年弹指间,者般意兴喜心田。”在朱二歪村,何郝炬忆起当年冬天都不敢在村里睡觉,裹着个老羊皮铺到野地里面就睡,平常也没有什么好吃的东西,只能吃窝窝头,有时一天只能喝粥。而或许正是艰苦岁月砥砺了他健康的体魄,后来的他竟然成了网球健将、围棋名宿,直至九十多岁仍能乘飞机外出。“儿男姑嫂走相告,老迈‘世彪’今又还。”当年老村支部书记为他起了个化名“朱世彪”,后来他郑重地将其填在了履历表“曾用名”一栏。将别,他紧握老乡的手说:“这个村子,我还会回来的!”来到他当年主持修建的官道烈士陵园,老人手捧鲜花,绕烈士纪念塔一周,肃立致意。“壮岁同仇藐死生,幸存已老念英魂。”在李恒泉、吴匡五烈士墓前,他深情回忆:“当时领导对敌斗争,临邑以南是徐尚武,以北就是李恒泉。”“吴县长1941年牺牲后,遗体暂时深埋在了大沙河岸边的沙土里,等抗战胜利后,家人接他回家,等挖开之后,面容竟然栩栩如生。”这一回忆,我后来得到了吴匡五烈士家人的证实。

第二天,何郝炬又去滋镇三洄河村,当年二军分区的小战士、原德州地区行署副专员许志玉特地赶去陪同。临邑县刘长民县长抽出时间陪同并告诉何郝炬,“我家也是‘芝麻店’(滋镇别称)的!”还专门找到一本《三洄河村志》送给他。临邑县党史作家孙建功也手持《路虎子传奇》赶到宾馆找他畅谈当年二分区的那些故人故事。

1977年、1983年,他曾两次重返魂牵梦绕的鲁北第二故乡。这一次,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

2011年6月,又接到他秘书电话,何郝炬来潍坊参加全国老年围棋赛,中午宋清渭将军在济南请他吃饭,晚上约我去珍珠泉见面。来到他房间,见他正与一位身材魁梧、四方大脸的老先生欢声笑语。看我进来,便笑指着问我:“你知道他小名叫什么吗?叫‘胖墩’!哈哈哈……”这位老前辈叫王先锋,禹城沙河辛村人,9岁就当了小八路,给“大哥”“二哥”当通讯员,14岁就当了地委交通站“嵩山站”站长,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王先锋”。他跟着首长刻苦学文化,后来竟然当上了平邑县文化局局长。从此,我与这位老前辈也成了忘年交。何老又说起与宋清渭将军的会面,宋清渭将军是陵县人,1945年在渤海二军分区参加革命,当时何郝炬任渤海二地委副书记、二军分区副政委,所以宋清渭将军一见他就谦逊地讲:“您是老八路,我是小八路!”四四

2016年5月,我又陪同临邑县委组织部领导带领记者去拜访何郝炬,录制了宝贵的党史访谈资料。当记者问起在鲁北时记忆最深刻的事是什么?他回忆,1943年临邑北部、陵县东部、德平一带遭受大旱和蝗灾,基本上“籽粒无归”,老百姓忧心如焚。郝炬向地委提议从收成稍好的济阳、齐河借粮,穿越封锁线,最终将每人15斤总共100多万斤救命粮分到群众手里。“困苦不忘老百姓,同心竭力度荒年。”老百姓说,共产党帮我们解决了粮食,哪个要说共产党不对,我跟他拼命。何郝炬一生干了许多的大事,但这无疑是他特别欣慰的一件事。

2019年10月,临邑县洛北春酒厂的负责人又约我去成都拜访何郝炬。此时的他气色还好,但已经拄上了拐杖,行动明显不便,但思维仍然敏捷。他见到我就问:“你去庆云了吗?庆云是山东和河北交换的。庆云抗战时的县长叫石景纯,那是一个好同志。”洛北春酒厂前身是二地委在战争年代创建的,与何郝炬颇有渊源。当时二军分区的三位主要负责同志龙书金、曾旭清、郝炬皆善饮,抗战后期,条件有所改善,三人相聚,偶尔划拳饮酒为乐,输者请客。忆起这段酒缘,他欣然命笔,写下了“四五创基,洛北溢香”两行娟秀的字迹。我问候说:“您气色还很好。”他答道:“不如从前了,活不了太久喽。”他对生命向来达观,上次来临邑,有人夸他身体好,百岁没问题,他微笑摆手“不考虑”。如今英雄垂暮,临别不禁有些伤感。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大哥”情系鲁北,鲁北人民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哥”。如今,在三洄河村已经恢复了“何郝炬故居”;“大哥”的英武形象搬上了陵城区红色情景剧的舞台;《初心讲堂》里,青年党员在聆听着他的初心故事……把红色故事不断讲下去,把红色基因一直传承下去,把这片红色的土地建设得更加美好,这应该就是“大哥”最希望看到的吧!

(作者系德州市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