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艾庄分了地

□程保忠

1979年,夏津县李楼公社艾庄村(现属北城街道)是个100多户人家、人口八九百人的村子,全村总耕地有4000多亩,70%以上是盐碱地,其中有200多亩盐碱严重的地块常年不长庄稼。有歌谣曰:“夏天水汪汪,秋天白茫茫,到处青蛙叫得响。”一年收的粮食不够半年吃,一个工日才值一角钱,在周围村庄是出了名的穷村,当时有100多口人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艾庄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村民来到村党支部书记李文香家中,介绍外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李文香听了很着迷,决心在本村也试一试。他走访了多户群众,征求意见,群众一致积极拥护他的做法。他对群众说,这个做法在咱本地还没有先例,上级还没有明确指示。他明知这是一件冒险事,弄不好会被免职受处分,但看看群众的热乎劲儿,他暗下决心:再难也要办!他一连召开了党员干部会和群众会进行讨论,最后决定按人口分地,连撂荒多年的盐碱地也全部分到了户。有村民从家中拿来量地的尺子和绳子,也有人从家中扛来铁锨,群众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不几天的工夫就把全村4000多亩地分到了各家各户。

这个惊人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公社党委领导那里,公社党委立即召开了党委联席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办法可行,能尽快摆脱贫困;但也有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说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三自一包”的回头路;还有人持怀疑态度。“这件事对与不对,等上级决定吧!”最后公社领导发了言,说这件事不是小事,我们不要轻率的表态,等上级红头文件下来再说。对于这个消息,我们先不要向上级反映,以免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过了几天,李文香被叫到公社党委办公室,公社领导对他说:“文香同志啊,你这是犯了冒险主义,要是上级知道了,轻了挨批评,重了就要被开除党籍,受处分。”听到这里,李文香毫不犹豫地说:“就是受处分,开除党籍,我也豁上了!”公社领导看到他这种坚决劲儿,只好说:“罢了!罢了!但有一条,先不要对外声张,先试试吧。”

有些在外地打工人员听到本村分田到户这个消息后,陆续回家种地,村民被压抑了多年的干劲一下子激发了出来。大家起早贪黑,拼着命干,精耕细耙,把多年不长庄稼的地开垦了出来,浇水施肥,种植上了棉花,苗全株壮,当年棉花亩产平均达到了200多公斤,比过去亩产多收150多公斤。社员李庆功,全家3口人,分到土地9亩,当年种了4亩棉花,亩产200公斤;2亩小麦,亩产300多公斤;小麦地种玉米,亩产250多公斤;3亩谷子,亩产200公斤。不但解决了多年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有余粮,家家户户缸满囤尖,腰包也鼓起来了。周围村里的群众眼红了,纷纷效仿艾庄村的做法,把土地也分到了户。一时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像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了。

1980年,山东省农业厅有一位厅长带着调查组和记者来到艾庄村搞调查,走访座谈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白天到地里查看庄稼,晚上挨家挨户座谈,一连在艾庄村住了7天,临走时,厅长拍着李文香的肩膀说:“你真了不起!你们的路走对了!”厅长回去不久,省电台详细报道了艾庄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对该村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从此,李文香也放下了心结,更加大胆地带领群众向前走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