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耧史话

□本报特约撰稿人 朱殿封

当木耧用铁质的脚尖挑开松软细碎的泥土的那一刻,希望的种子便追随着它扑进土地的温床。

农民对土地精耕细耙、削高填低、铺肥浇水、造墒保墒……所有这一切的前期劳作,都是为了给木耧提供适合的条件,使它顺畅地将五谷种子送达它们的落脚地,在那里生根发芽,完成一次生命循环的轮回。

木耧,也叫耩子、犁耧。这古老恒久的名字,叫了两千多年,人们对它的情感都不曾改变。

耧,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它起初是独腿(眼)耧、二条腿(二眼)耧。元朝农学家王祯在《农书·耒耜门》中记载,二条腿耧的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1959年,在山西省平陆县张店镇枣园村南发掘一座汉代砖室墓,墓室壁画中有一幅牛耕图,上面就绘有犁铧和耧车,耧车有三足。今人已经弄不清楚、说不明白,是哪位高人受到何种启发而第一个发明了耧,但是可以肯定,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此前,先民推广使用犁铧——石犁、木犁、铁犁,提高了土地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然而,下种仍然是手工点种,速度慢,跟不上木犁耕作。先民尝试研制一种能够替代手工的农具,从而创造出了耧。也许,先民制造耧受到了犁的引导。木耧耧脚形似犁铧,只不过它体形小于犁铧,且形状有所改变,这大概也是古今农民管它叫耧犁、犁耧铧的缘由。在此,单从公元前6世纪我国使用铁犁算起,木耧的诞生要比铁犁迟延了四五百年。在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每一种构造比较复杂的农具的诞生和改进,都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啊!

到了公元前85年前后,汉武帝麾下那位叫赵过的搜粟都尉,在一条腿、两条腿木耧的基础上,改造发明了播种三行的三条腿(三眼)耧。木耧功率又提升了一大步。

在所有传统农具中,数木耧的构造最复杂、最精密、最完美奇妙,也最能体现先民的智慧。一张耧主要由耧腿、耧铧、耧把、耧斗、耧杆、耧核(耧蛋球)、拖板(抹棍)等部件组成,其功能集开沟、下种、覆土于一身,且一次性完成,多数农作物都能用它播种,可以说,它是现代播种机的老祖宗。黄种人、黄皮肤,在黄土地上写下了震撼世界的农耕文明史。中国人使用一条腿、二条腿的木耧——“条播机”一千三四百年后,西方人到了16世纪时还没有条播机。那时,他们种植农作物仍然是用手工点播下种,而我们的条播机,只用一张耧、一头牛(马、骡、驴)、两个人,便播种出一垄垄、一片片直线形状的庄稼。

木耧有个重要机关叫仓眼,它处在耧斗下端中间,仓眼连着耧腿,种子从仓眼经过中空的耧腿落入土中。仓眼,多动听、多贴切的名字!小小仓眼,是一张耧的眼睛,它仰观仓房,俯视万顷良田。小小仓眼,是种子落地的咽喉要道,它决定着下种量多少,出苗稀密,庄稼未来的产量高低。小小仓眼,流进土里的是一粒粒生命,长出的是一地地庄稼。小小仓眼,关乎着家家户户的饭碗,小仓眼里藏着大乾坤!

木耧的应用,带来劳动生产力在农作物种植中又一次解放,同时出现了播种技术员——“耧把式”。耧把式主要依靠口耳代代相传扶耧要领:“插楼下种开步前,提起耧把紧三摇。停止播种止步时,不提耧把慢三摇。”耩地中平行架耧,匀速摆动,深浅恰当,始终眼观三路:一眼看背垄,保持间距宽窄一致;一眼看仓眼,观察耧斗里的种子流速快慢;一眼看拉耧的牲口,不能走偏……

犁,给沉睡的土地脱去洪荒。

耧,担当起土地百子的送生娘娘。

木耧不知疲倦地摇摆着在土地上行走了两千多年。它尽职尽责,栉风沐雨,不负时光。“耧铃摇得叮当响,村南村北把地耩。春天播下千粒籽,秋天收获万担粮。”民谣记下了木耧的功德。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