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清泉”入户来

崔安军

德州市陵城区四季分明,河流纵横交错,仙人湖、得月湖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滋养着陵城广袤的平原。然而,说起饮用水的变化,也是有苦有甜,千回百转。

以前,在农村,每个村至少都有一口甜水井,有的大村为了方便村民担水,会在东西南北和村中方位各打上一眼井。每天清晨,家中的劳力就自发地来到这里,或用扁担,或用井绳,将水桶伸进井里,娴熟地左右一摆,只见水桶底朝天猛地扎下去,倏地转过身,一桶桶的水走向新生。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的陶瓷缸,每天的第一要务就是把缸里挑满水,要是过年期间,还要将家里的坛坛罐罐里多备些水,以免破了“大年初一不挑水”的禁忌。

分田到户以后,村子里流行起来压水井。这是一种利用气压作用将地下水引到地面上的一种工具。地下要先用铁管墩出一个圆孔,深度以见水,结合水位所在的土层而定,然后塞入硬塑料管,与地上的井头连接。井头在市场上有全铁焊制的成品,也有手巧的庄户人用废弃的柴油机缸筒,用沙子水泥和砖预制而成。地下地上连接得严丝合缝,依次再放上“活舌”、活塞、压手柄,倒上饮水,上下提按手柄,只几下,水便缓缓的从缸筒活塞里拥挤着跑出来。那时候,几乎家家院子里都有这种井,只不过有的水质甘爽,人们称为“甜水”,有的水质苦涩,人们称为“懒水”。压水井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

城区的取用水历程与农村大致一样。不同的是,“水楼子”的出现开启了自来水建设的推进之旅。

“水楼子”就是水塔,塔身由砖和水泥垒成,呈圆柱形,塔顶是一个大储水室。早期的自来水是由深井提供水源,通过输水管道用泵导入水塔的储水室,凭借塔高形成的水压将水传送到用水的地方。现在很多人对当初的水塔印象深刻,当时城区建有多座,现在尚存的仅有盐务局院内的少数几座。在自来水管网还不普及的年代,这就是局域自来水供应的源头。1973年3月,陵县(今陵城区)成立了自来水公司,当时称自来水修建领导小组。翌年,在城内最高地势的马场街原清真寺院内,请来德州的打井队,打了一眼404米的深井,建设了一座高20余米的水楼子。当年从自来水公司到武装部安装了第一条主管道,全长560米。第一次尝试供水,由于水泥管道质量原因,水管破裂送水失败,1975年经重新安装了管道才成功。至1980年共安装主管道2795米,有45个单位用上了自来水。

那时的公用自来水龙头设在室外,大家都抢着在这里洗洗刷刷。每逢接到停水通知,家家会排队用铁桶抢着接水回家,蓄在大水缸里。回忆起那个场面真是:水声,桶声,争吵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

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市政道路建设加速,自来水管网建设也与时俱进。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2007年以来,陵城区着力构建顶层设计、智慧信息、水质检测、服务保障四大体系,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2013年底,整建制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48.6万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黄河水”,实现了城乡“同源、同网、同质”的24小时不间断供水。

好政策带来好时代,好时代成就好生活。你看,人在家中坐,“清泉”汩汩来,洗衣机、净水机、热水器也登堂入室。陵城区以水为墨描绘的幸福生活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