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看病

宋云亮

县城不大,人口也不算多。繁华地带蓦地出了个诊治百病的门诊。门诊不大,就一间屋,30多平方米的屋内布置得井然有序。门外横匾额写着:诊治百病门诊。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有病免费治疗,下联:无钱保你满意。

市场监管、卫健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上门检查,都感到莫名其妙——屋内没有中西药,没有听诊器,没有血压表,一张桌子上放着几本掉了皮发了黄的老书,一壶茶水常冒着热气,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写“聊天日记”。

门诊主人公是小城的名人,他任教三十多年,已是桃李满天下。刚退休不久,他听到好多不幸消息——有的人早年英逝,有的人突患癌症,有的人抑郁自闭,有的人精神失常……这其中有他认识的,也有他不认识的。

他开始筹办门诊时,老伴劝他:“教了一辈子书了,好不容易退休了,该享享清福了。”孩子们更是坚决反对。可老先生一辈子认死理,只要认准的事,九牛二虎也拉不回来。

开张几天,不见患者,老先生不急不忙,照常开门,照常看书,照常饮茶。礼拜天上午,门刚一开,走进一个人,听口气像是刚退下来的掌过权的或经商老板,虽然穿得有模有样,但面目显得很苍老。

来者问:“哪个医学院毕业的?”

老先生不慌不忙地说:“自学的。”

“你能治百病?”“嗯。”

“用么法子?”“啥病用啥法。”

“啥病治得绝?”“三种病——多少病不也就是三种病吗?”“三种病?”“实病、虚病、心病。”

“咋治?”“实病靠中西医,虚病靠周易,心病自己治。”

来者皮笑肉不笑地走了。

不几天,一传十,十传百,小城便沸沸扬扬,老先生每天都要接待好多人。

老先生在大学就读时,心理学学得很好,并有所研究,再加之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他能把你封闭的心打开,他能打开你生锈的心锁。

老先生今天给张家开良方,明天给王家出主意,还直接踩门子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比任教时还忙百倍有余。

一天下午,天阴沉沉的,老先生正一如既往地看书。“老先生,您还认识我吧?”推门进来的是第一次进来咨询的那人。不过,这次来,他不打官腔了,直接开门见山地打开了话匣子。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我是真没办法了,有个不成气的孙子。唉!我原是一家行政单位的负责人,下海办了公司,干起了工程,儿子毕业后跟我干上了项目经理,收入也很不错。可一家人都把精力放在了挣钱上。孙子从小没人照管,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泼水,玩游戏一个月花过上千元。上初中后,他又抽烟又喝酒,还常跟混混在一起,学校也束手无策……”

老先生摘了老花镜又放下,放下又戴上,慢条斯理地说:“我看,咱得编场戏给孩子看。”

“戏?”“强治不是办法,得让他从心里扭过来。”

这几天,来者的孙子一个劲儿地跟他要钱,来者借口没钱,带孙子去工地找儿子要钱。下车后,只见酷暑中,儿子正汗流浃背地在工地上搅拌水泥。

“爷爷,爸爸不是经理吗?怎么自己干活儿?”

“你爸爸那是吹牛,他是下苦力的,钱是用汗珠子砸脚面挣来的。”

这时,老先生装作老板的样子,大声吼了一声:“快干,别误了工!误了事扣工资!”

孙子像打了个冷战,用冷眼怒视了一下老先生。

来者领着孙子在工地上转了一圈,看了砌砖的,又看了架子工,看了让孩子大吃一惊的在空中吊着刷涂料的工人,那些农民工光着脊梁,晒得黑黑的脊背,身上的汗珠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闪闪发光。来者告诉孙子:“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住的高楼大厦都是他们用汗水一砖一瓦垒起来的。”“爷爷,咱回去吧,我要回学校好好读书!”孙子只字不再提要钱的事了。

老先生看着走出工地的爷孙俩的背影,打心里乐极了!

开门诊,租赁房费、茶水费都要老先生自己垫上,老伴不高兴,可老先生每次回家都带回“战利品”——聊天记录。老伴看后,笑了。老先生笑得更开心!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