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述年|等待中的年味

作为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春节伴随我们已有几千年。在记忆中,那些关于年味的回忆总是美好的,不管是那如期而至的新年氛围,还是压在枕头下的压岁钱,或是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都在彰显着人们期待新年的到来。其实无论时代怎么变化,我们等待新年的心情总是那样的美好而急切。下面就请大家从我们家的几个小故事中,品尝等待中的年味。

(一)

伴随着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的结束,李家琛的心愈发的着急起来。“什么时候发成绩啊,有了好成绩,就能找爸爸去换鞭炮了!”

按照他和老爸的约定,只要期末考试不出现严重错误,过年的鞭炮,管够!对于自己的学习,他还是信心满满的。作为一名不到十岁的男孩子,过年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放鞭炮。

因为,按照老家的习俗,每年春节男孩子们都会放很多鞭炮:年三十中午上供前放,三十下午请“爷爷奶奶”时放、初一一早放,初二送“爷爷奶奶”时更要放。这不仅能展现男子汉勇敢气概,更是辞旧迎新的良好祝愿。

“等等吧,现在是禁燃时期,不到过年,先不能放鞭炮。”爸爸告诉家琛,随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进入销售燃放旺季,为了尽可能降低空气污染和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市里确定了禁燃区域和时间,暂时还不可以放鞭炮。

“那好吧,等过年的时候我再放鞭炮!”李家琛继续等待着。

(二)

“娘,别等来来他们了,准备上供吧!”大年三十上午刚过十一点,国茹叔就催着宝奎奶奶。除了自己的儿子来来一家,哥哥嫂子侄子侄媳等一大家人都到齐了。

“不行!刚才电话上不是说快到了吗,我得等孩子们都到了才行!”宝奎奶奶的话义不容辞。

记忆里,每年的大年三十中午吃饭前,宝奎奶奶都会等齐了外地工作的孩子们回来,然后带着大家“上供”:从两个小孙子,到孙子们长大,再到有了两个小重孙。

搬一张小方桌,上面依次摆放着供品:整好型的白条大公鸡、宰好的新鲜大鲤鱼、整块的生猪肉、炸好的藕夹、蒸熟的牛肉丸还有白胖的大馒头等。然后拿来香炉,点上三支香,宝奎奶奶再取来几刀黄纸,嘴里念念有词,儿孙们依次跪在奶奶身后,待黄纸燃尽,磕头、起身。

小重孙曾好奇地问过宝奎奶奶,都是给谁上供。老奶奶告诉他:“我们小时候啊,过年都是供奉灶王爷啊、玉皇大帝啊、财神爷啊等神仙。但是现在啊,我只求咱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十一点半刚过,在济南工作的小孙子来来带着媳妇儿子回来了。

“ 人齐了,咱上供去。”宝奎奶奶高兴的又忙活起来了。

(三)

大年三十下午四点,宝奎奶奶在家和媳妇们忙着包饺子。宝奎爷则和儿孙们赶回了农村老家。

作为家族中辈分最大、威信最高的长辈,宝奎爷每年的大年三十下午都会赶回老家,与农村的老少爷们们一起去请“爷爷奶奶”。

村里的族人们都在等着宝奎爷的到来。 “宝奎叔今年有87岁了吧,你和婶子身体还挺好的吧!”晚辈们纷纷问着好;“宝奎哥没事多回来看看啊!”老弟兄们的话里透着亲;“宝奎爷爷,我今年考上大学了!”小辈的孩子们汇报着自己的成绩······

“好,都好!”“是啊,都这么大岁数了,能回一次是一次了!”“小子有出息,好好干!”宝奎爷一一和大家招呼着,并询问着各自的情况:“宝梁家里身体不好,你们在家的能帮一把的记得帮一把!”“国立,他们从青岛回来过年吗?”“国祯又生了个老二?”几乎把家里的人问了一个遍,宝奎爷招呼着大家:“差不多都等齐了吧,咱请'爷爷奶奶'去!”

作为当地的习俗,大年三十下午,家族中的男人们都会集合起来,一同前往村边,对着祖坟的方向,放起鞭炮,燃起烧纸,“请”故去的先祖们回家过年,称之为请“爷爷奶奶”。回到家后,在客厅墙上挂起家堂,摆上供品,点起香烛,并在门口横放一根长木棍,意为已把先祖请了回来。正月初二早晨一早,再由家里的男人们来到祖先墓地,放鞭炮、点烧纸,意为送“爷爷奶奶”。

对于每年的坚持回老家请“爷爷奶奶”,宝奎爷有这自己的看法:大家等我,并不是非得需要我带着一起去。而是一年到头了,在各地奔波的老少爷们们都见个面。过年嘛,过得就是个团圆!

这就是我们家过年的故事。在一年年的等待中,期盼中,我们的家庭成员越来越壮大,我们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李根)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