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里忆流年

□魏益君

今年的11月8日,是第二十个中国记者节。对于这个节日,我很是眷恋。

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地兴起办报热,我们小县城也不列外,由县广播电台的几名编辑挑头,于1991年7月创办了县报。

1992年春,我从部队转业回乡,正赶上报社采编人员紧缺,我这个爱耍笔杆子的“秀才”便有了用武之地,走进报社,当了一名记者。

报纸创办初期,办公条件差,采访环境艰苦。那时,下乡采访,也就是包里装个采访本,交通工具通常就是自己的那辆“飞鸽”牌自行车。这样的形象,时间长了,许多人都叫我是“小报记者”。尽管如此,听着却很受用,工作热情也高。

那时,为了向社会推介报纸,提高报纸的知名度,报社时不时就要掀起几个小高潮。报头更换搞庆祝活动,创刊周年搞庆祝活动,就连栏目开办也要搞庆祝活动。记得那是1994年的春天,报社一个栏目开办一周年庆祝活动,为此,我骑单车百里到乡镇企业和学校采访。大概我骑车下乡的精神打动了对方,同时人家也是真正需要宣传,每到一个单位,对方都积极配合我的采访。当到达最后一站地时,已日落西山。晚上,躺在乡下的小旅馆里,回想一天的付出和收获,心里美滋滋的,忘了奔波的劳累。

1994年,报纸不再铅印,改为激光照排、胶版印刷。我们的劳动量就更大了,每周都要到市里的日报社印刷厂送版样,然后等着校对、签付印,第二天将报纸带回。当时,因为差旅费很有限,住不起大宾馆,旅馆便成了我们出发的必住之处,虽然价格便宜,但条件差,消暑和取暖设备不行。夏天夜里闷热,实在热得不行,就钻进宾馆水房的大水缸里泡上一阵;冬天晚上寒冷,为暖身,干脆到外面跑几圈。

1997年,报社从县广播电视局分离,开始独立办公。这时,办报质量和办公条件也大大改善,报社逐渐配上了微机照排系统,实现了与日报的印刷对接,不用再去市里来回穿梭了。办报条件改善了,但业务不熟练,处理紧急稿件的经验不足,于是加班加点就成了家常便饭。那是 2001年元旦前夜,微机室刚组建不久,当时为了赶发县委书记、县长的元旦祝词,当晚成稿,当晚排版,当我们校对无误传完版,饥肠辘辘地找地方吃饭时,已过12点。在夜市小吃一条街上,我端起温热的酒杯,说:“同志们,新年快乐! ”几个同事一愣,接着笑了。方才明白,已经是在新的一年里了。

2014年春,因种种原因,我们的报纸停刊,我的记者生涯从此划上句号。

然而,那段12年的记者生涯却永难忘记,那风风雨雨的日子,苦也罢、甜也罢,都成了美好的记忆。

为生命里有一段记者经历而自豪!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