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卫运河边的文化世家

张明福

德州卫运河边的文化世家有很多,其中包括夏津县白马湖镇的崔氏家族、武城县鲁权屯镇的苏氏家族,以及四女寺镇的郭氏家族等。当然,武城县籍状元孙伏伽、圣人王道、能臣廉吏王士嘉以及四朝工部尚书吴中等历史文化名人都是生在运河边、长在大堤旁,与卫运河有着不解之缘,但由于缺乏其家族系统资料,故只能作为单个历史名人来作介绍。

1夏津崔氏家族

夏津城西白马湖镇所属的崔楼、崔庄之崔姓,系东汉末到唐代的望族大姓,原居冀州博陵,即今之清河县城。北魏年间,由五世祖崔光迁居古鄃光德里贾里长屯之侧,世代便为夏津人。到了北魏,崔氏一族已非常兴盛。孝文帝时的台阁大臣、三朝元老崔光,是权倾朝野的重臣,颇得皇帝拓跋宏的倚重。崔光从子崔鸿是紧随皇帝的侍中近臣,其用十馀年的时间纂成《十六国春秋》,将十六国时期如走马灯式的朝代更替及各国历史剖厘清楚,是一部颇受推崇的历史巨著。

1.崔光

崔光(449-522),夏津崔氏家族的始迁祖,本名孝伯,字长仁,北魏孝文帝赐名光。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北魏泰和六年(482),崔光仕魏为中书博士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共撰国史,后李彪解职,史事由崔光专任。后因谋略功,实授太子少傅,迁右光禄大夫。熙平元年(516),封为平恩侯,加授太子太保。

崔光关心民瘼,擅长辞令,常以委婉之词规劝皇帝。一日,禁卫军捕获一只秃鹰,饲养于宫中。崔光得知后上表说:“贪恶之鸟,野泽所育,不应入于殿廷。饕餮之禽必资鱼肉,陛下为人父母,岂可弃人养鸟,留意于丑类恶声哉?”以此规谏皇帝。

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六月,崔光病卒,谥“文宣”。

崔光一生著述颇丰,“凡为诗、赋、铭、赞、谏、颂、表、启数百篇,勒成五十馀卷”。后来大多散佚。

崔光之墓位于崔庄东侧,20世纪50年代省文物部门考古队曾立木质碑牌于坟侧,上书“北魏崔光墓”,至今崔姓族人仍依时令祭奠。

2.崔鸿

崔鸿(?-525),字彦鸾,北魏史学家,崔光之侄。仕魏为中散大夫,郎中加前将军,以本官修辑国史,后累官至给事黄门侍郎,加授散骑常待、齐州大中正。

崔鸿聪明好学,少时就有著述。自北魏景明元年(500)开始,于公务之暇搜集整理旧史资料,于正始元年(504)着手编纂《十六国春秋》,历时三载撰成九十五卷。唯恐书的内容有悖逆朝廷之处,未敢刊行于世。后为宣武帝得知,遂召见崔鸿说:“闻卿撰定诸史,甚有条贯,便可随成者送至朕,朕当于机事之暇览之”。崔鸿遂将其中较完备的部分呈给皇帝阅览。

北魏正光元年(520),奉诏修撰《孝文宣武起居注》。不久,又奉旨修辑国史。正光三年(522),主持国史修编工作的崔光病危,临终将史事托付崔鸿。崔鸿对其遗稿精心稽考,多方补证,倾注了不少心血,可惜书稿未竣便与世长辞。卒后追赠为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

北魏永安元年(528),崔鸿之子崔子元将其父所撰《十六国春秋》一〇二卷,誊写一本,呈献朝廷,藏于史馆,后来原本失没。

2武城苏氏家族

武城县鲁权屯镇的苏氏家族是宋代名士苏辙的后裔。明朝正德年间,其始迁祖苏子茂、苏子元兄弟两人由兖州龚邱(今泰安宁阳)迁来武城,在土地比较充足的运河右岸居家过日。该家族在有清一代共有贡生、廪生和监生九十九名,先后考出了五名进士,其中有兄弟进士苏俊、苏伟,父子进士苏习礼、苏綖。

1.苏俊

苏俊(1650-1707),武城苏氏家族的第一位进士,字用章,别号钝夫,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进士,历官中书舍人、浙江乡试副主考、兵科给事中,在官场上素以敢于坚持原则著称。康熙三十一年(1692)底,苏俊针对吏部的铨选和捐纳两事连奏三本,即《纠选司铨法徇私疏》《纠巴士达冒滥名器疏》和《纠赵侍郎大不敬疏》,三道奏章就像沉默官场上的三颗巨雷,使得同僚对他刮目相看。

2.苏伟

苏伟,苏俊的长兄,字茂宏,一字济夫,于康熙三十年(1691)考中进士,历官中书舍人、顺天府武乡试副主考、中书科掌印中书、湖广乡试正考官。因为官时公务清简,与翰林李公凯、郎中袁杜少、黄自先诸名流结为诗社,名噪一时。最能代表苏伟诗作水平的是他的一首《闻笳因忆郑圃》诗:“西风瑟瑟透衣凉,忽漫笳声到耳长。万事因循添鬓雪,一年容易见秋霜。社前巢燕愁新徙,塞上云鸿欲远翔。羡煞渊明归去早,篱边花不负重阳”。《甘泉苏氏族谱》中收有他的诗作六篇。他去世后,康熙朝诗坛盟主王渔洋为其撰写墓志铭。

3.苏綖

苏綖(1710-1778),字其度,号杏村。乾隆十八年(1753)中顺天府乡试,十九年(1754)中进士,为官期间写下了传世之作《平定西域阙里告成赋谨序》。其门生大学士王杰与韩城殿撰《祭杏村苏夫子文》一篇,以及苏綖自撰墓志铭和《平定西域阙里告成赋谨序》,均被收入道光《武城县志》中。光绪《故城县志》中也收有他的传记和诗文。

3武城郭氏家族

武城县四女寺镇的郭氏家族,是德州地域不多见的非明初移民家族。据记载,他的一世祖郭仲彬,是元代至正年间恩州的达鲁花赤(督官),原籍大都路良乡县(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郭仲彬在恩州达鲁花赤任上,积极发展生产,重视教育,轻赋减税,惩治贪官污吏,使当地百姓得到许多实惠。当他任期已满时,县民上书恳请让他留任,最后卒于恩州任上,葬于四女树(即四女寺)卫河之东、减水闸之南,于是其后人在此落户。明清以来这个家族走出数位历史名人,既有明代的兄弟进士郭镗和郭钰,又有清代的忠勇父子郭种德、郭宸黼,还有近现代进步人士郭经棻、郭鲁。

1.郭种德

郭种德,字迈庵,郭仲彬十六世孙。儿时孤贫,侍奉祖母以孝闻名。清中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二十七年(1847)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湖北,后署京山、盐利、嘉鱼各县事,所到之处皆有政声。郭种德与李鸿章有同窗之谊,但他从未凭借这层关系请托私事,倒是李鸿章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他的县衙来当书吏。李鸿章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从文章到做人,只要你伺候得郭世伯满意,就是以后到朝堂上做事我也能够放心”。后值咸丰三年(1853)捻军北上,兵差不断,郭种德主动捐献俸禄万馀金,以资清军的物资供给,使驻扎在他那里的清军粮草无缺。《嘉鱼县志》说他“居官廉平慈惠”。当他去官时,旧书数簏外,别无他物。

郭种德文采出众,著有《楚俗杂咏》一卷、《苷园文集》四卷、《苷园随抄》二卷、《批定红楼梦》。《重修恩县志》载有郭种德《楚谣弁言》和《批定红楼梦序》,以及景山甫所撰《郭迈庵先生楚俗杂咏序》、袁励杰所撰《郭迈庵先生苷园随抄序》和《郭迈庵先生批定红楼梦序》、黄成霖所撰《郭迈庵先生苷园随抄序》、王献唐撰《郭迈庵先生批定红楼梦序》和《郭莲石山东田赋概要序》。据上世纪九十年代《联合报》报道,《郭迈庵先生批定红楼梦》已在平原县图书馆被发现,原是其后人于解放前捐献给恩县图书馆的,后合并到平原县图书馆。有学者称,《郭迈庵先生批定红楼梦》“与脂砚斋批本具有同等学术价值”。

2.郭经棻

郭经棻,字莲石,清末庠生,供职于山东省财政厅。历任山东省国税厅筹备处科员、山东省财政厅股长、清理山东财政委员会委员、山东财政沿革史编辑、山东财政讲习所教员、山东省政府财政厅田赋主任兼土地陈报处主任,并奉省政府主席聘任兼充省政府财政研究会会员,山东省行政人员训练所教员、县佐治人员考试委员会评校委员等职。

郭经棻以孝亲闻名乡里,他的薪俸所入大部分用来养母。1920年春,他的母亲重病,他四处求医问药。他的叔父母年老无嗣,一贫如洗,他毅然将自己所有的田地房舍,全部送给叔父母居住耕种。自己一家则住在茅草房内,戚族乡里对他无不称赞有加。

郭经棻的著作有:《山东田赋概要》四卷、《觉庐文稿》一卷、《莲舫日抄》二卷、《觉庐年谱》一卷。民国《重修恩县志》载有他的《重装先人遗像记》《翼经堂家藏批定红楼梦记》《翼经堂家藏苷园随抄记》《焦山游记》《读山左明诗抄记》《郭母孙太君遗像记》《山东田赋概要自序》《关于废漕之刍见》《月入风来室随笔序》《鬲津举氏家藏先人遗像书后》《读陈孝廉徙居诗感言》《王氏族谱序》《善因室主人学佛随笔序》等文章。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