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土坯


  □梁继志
“土墙土房,冬暖夏凉”,老家鲁西北乡村的俗语,如一支看不见的船桨,拨动着游子的心海,搅起往事的圈圈涟漪。如梦似幻的昨天,和泥脱土坯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上世纪80年代前,父老乡亲们忙完生产队里的农活,便将大把时间用在修房盖屋上。吃好住好的日子只是一种期盼,能吃饱饭、凑合着住就不错了。土房土屋,家家如此。那时盖房没有砖瓦可用,少量的砖也只是用于垒地基。脱土坯盖房垒院墙,就成了农村一项必不可少的最常见的活儿。
  童年的我,常跟在长辈身后,看着他们挖土,堆成小山状,再用铁桶挑来水,准备和泥。水和土搅拌第一遍后,便把铡碎的麦秸掺入其中。这样反复地调和,直至水、土、麦秸均匀搅拌在一起。
  和完泥后,须选一块空地平整好,再把事先备好的坯模子用水浸泡。木质的坯模是长方形的,两边拴着铁丝提手。脱坯时,两人干会快一些,一人锄泥,一人手拿抹刀将放在模子里的泥来回抹平,然后提起两边的铁丝,一块土坯便大功告成。脱出的土坯摆放要有间隔,这样便于阳光曝晒,也易于搬动。如果天气晴朗,一天一夜就可以双手搬着竖起来,交叉着放,这样干得快。一旦干透,便立刻用小车推到院门前摞起来备用。因为一旦遇到雨天,就很麻烦。一人脱坯会慢一些,但干得活儿细致。脱坯的时间,一般选在麦收前或秋收后。这样一不耽误农活,二能避开雨季。如果急着盖房垒院墙,那只好雇人。 5到10人的场面很壮观,大家边说边笑边干,还会招来一些旁观者。干活熟练的脱坯匠,抹得平、脱得快。看着摆放的土坯,犹如检阅列队的士兵,心情愉悦。之后会卷一袋旱烟,喝一阵大碗茶。喘口气的间隙,会叮嘱小工,把泥和得匀和些,这样脱出来的坯,既美观又结实耐用。泥稠了不行,稀了也不行。锄泥的小工,都是年轻力壮者,常常是一人供两个脱坯匠。
  童年的我,会偷偷抓一把泥,躲在树荫下将泥团反复揉,再捏成小猫小狗样,或捏成窝窝头样,和小伙伴们比赛摔着玩。上初中时,我就开始学着脱坯了,这样的活儿不仅动手还要动脑,往模子里锄泥,要心中有数,泥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而且体力不足也干不了。
  改革开放后,农村多种经营遍地开花,乡镇砖瓦厂雨后春笋般涌现。脱坯的活儿越来越少,砖房砖院墙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偶尔用土坯,也是少量的。如今,就连脱坯模子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后辈人,也只能听老人聊天时说起。
  前几年老家拆旧盖新,走进老宅抚摸着一块块浸透过汗水的土坯,油然心生感慨。我感激这由土坯垒砌的房屋,伴我度过了岁月的春夏秋冬;难忘这些无言的土坯寄托的情感,伴我见证了日子的酸甜苦辣。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