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三代人的故事

□胡月强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在鲁西北平原农村,整个童年,夜晚都是在昏暗的油灯下度过的。那时没有电,觉得夜是那么漫长、无聊。记得爷爷常对我说,等到你长大了,就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好日子。我将信将疑,但满怀憧憬。

庆云1965年建县,由于马颊河疏浚工程的需要,水电部十三局架设了无棣至庆云35千伏线路23.6千米,将淄博电网的电力引入我县,这也是德州地区第一条35千伏线路,在离县城东南2千米处,任店村南建成了第一座任桥35千伏变电站,装机容量2400千伏安。从此,庆云县结束了无电历史。虽然县城通了电,供电质量非常差,但毕竟见到了电灯。可啥时能通到农村,还是个未知数。

爷爷的心愿

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爷爷,识文断字,思想开明,对电的了解只是听城里来的人说过,也很好奇。他是多么渴望能过上亮亮堂堂的好日子!

当时通电的村很少,只有各个公社驻地才有电。俺村靠近去往公社的高压线,近水楼台先得月,1972年,大队在村口安装了变压器,盖起了机磨坊。但啥时把电通进村里,用上电灯,人们都在期盼。通电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村男女老少都来了,比过年还热闹。门框贴着醒目的对联:“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全靠共产党。 ”横批是“毛主席万岁”。公社革委会主任前来祝贺,平时口若悬河的村支书,此时激动得热泪盈眶,讲话都不成句了。爷爷来到磨坊,看着明晃晃的电灯,抚摸着崭新的电磨,老泪纵横:“再也不用抱着棍子推磨了,全托共产党、毛主席的福哇……”

1976年,终于把电引进村,各家安上了电灯。一天傍晚,支书在大喇叭上宣布:“全体社员注意了,农电所的师傅马上要合闸了,都看看自己家的电灯亮不亮,不亮的户到大队部……”声音格外洪亮。通电的那一刻,全村沸腾了。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爷爷兴奋得一夜没合眼,不住地念叨:“俺做梦都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用上这种洋玩意儿……”接下来的几天,爷爷出出进进成了心病,出门拉一下开关,进门拉一下开关,看着忽明忽暗的灯泡出神,有时还试着用手摸摸微烫的灯泡。晚上,睡觉拉线开关他掌握着,到去世也没弄明白电是个什么玩意儿。通电那阵子,全村人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中,谈论的都是关于电的话题。

遗憾的是,亮亮堂堂的生活刚刚开始,爷爷却无福享受,在这一年去世了。

风光的三叔

机磨坊有了,可没有机磨手。三叔有文化,刚好当兵退伍,小伙子一米八多的个儿,相貌堂堂,干净利索。大队经研究决定,推选三叔担任机磨手。大队请来管电的师傅,手把手教了一天,三叔就上任了,成了村里第一个管电的人,令全村人好生羡慕,来给说媳妇的踢破了门槛,爷爷奶奶那叫个幸福。三叔成了村里最风光的人。

时间不长,机磨坊配齐了设备,新添了碾米机、专门碾小麦的“八五”磨面机。合上电闸,白花花的面粉像雪花般纷纷飘落在铁桶里,蒸出的馒头又白又香又甜。有了机磨坊,可经常停电成了大问题,十天半月不来电是常事。没推下面粉的户,不得不向街坊四邻借着吃。粮食一般是不在机磨坊久放的,因当时较穷,粮食稀罕,怕时间一长被老鼠糟蹋了。一来电大家奔走相告,不管干着啥都赶紧放下手中的活,肩扛车推赶往村口,因误传扑空是常有的事。那时的电没有个准头,说停就停,由此常为谁先谁后吵吵起来,惹得三叔赌气把电闸拉下来,大家才偃旗息鼓,老老实实按先来后到排队。

村里通电后,全村人非常自豪,因当时有电的村是少数。三叔自然也就接管了各家各户的用电。大队支书曾兴奋地说:“这回咱村的小伙子不愁说媳妇了!”

时间一长,人们对电就失去了兴趣,接下来牢骚满腹,说什么“有电灯,没有电,管屁用”。当时三天有两天停电,电灯成了摆设。人们没办法,还得用煤油灯。这种有灯无电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85年,情况才略有好转。

我与电业结缘

也许命运注定,抑或机缘巧合。我高考名落孙山,在家待业两年后,1985年,被招工到庆云县电业公司。上班分配在任桥变电站。此时已建成3座这样的变电站,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大有提高,但还是不能保证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县城已基本能够保障,农村还是经常停电。记得当时用电分三六九等。一是保障县城用电,二是重点企业,三是乡镇驻地,最后才轮到农村。我在变电站值班,掌握着停送电的大权。有个术语叫“压负荷”,在负荷紧张的情况下,先把农村线路拉下来,等到下半夜负荷降下来再送上。父母居住在村里,我隔三差五回家,大哥故意拿我开涮:“‘照光腚’回来了。”当值班员时,我还收过不少“红包”,村里有办喜事的,主家提前托关系送来喜烟喜糖,为的是在办事那天别停电。

当时由于各村用电混乱,“权力电”“人情电”“偷漏电”现象严重,村电工的报酬也从电费里出,导致电价不断攀升,村里每度电高达1.2元,个别村甚至到1.5元、2元,人们承担不起,有的换成最小的15瓦灯泡,有的干脆就不用了,重新点煤油灯。尽管上级三令五申下文件降低电价,减轻农民负担,但效果不大。再就是设备标准低、质量差、容量小、线路细、半径大,造成电压低、故障多,电机无法启动,电灯不亮,电视只有音没有人。特别是每年春节,电灯还不如蜡烛亮,电视打不开。这种无电盼电、有电不能用的生活,让百姓很是犯愁。

1999年,全国开始了“两改一同价”(体制改革、电网改造,城、村同价)的农电体制改革。取消村电工,招聘农电工,把农电工纳入公司直接管理,高低压电网进行了改造,全部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管理(电量、电价、电费公开;抄表到户、核算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特别是全省实施“彩虹工程”以来,服务更规范,城乡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用电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群众真正用上了放心电。

不知不觉,我已上班35年,见证了庆云电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投资力度,电网连续升级改造,供电管理更到位,今非昔比,现在庆云电业有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10座,供电区域遍布城、乡、村各个角落,供电能力、供电质量大大增强,全部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年供电量超过10亿千瓦时,全县的经济和城乡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群众以前那种想电、盼电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