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习与成才□郭峰郭欣雨


  高考成绩出来后,有人欢笑有人哭。且让我们回望历史,看看百年前的先人是如何看待学习与成才的。
  1887年,时任夏津知县的赵尔萃对县学将要毕业的学生们写过一篇 《论肄业诸生求实学文》,言辞谆谆,情意切切,今天的学子们读一读仍大有裨益。
  文章中说:“文必有义,义非读书不明;文必有理,理非读书不足;文必有典实,典实非读书不富;文必有气息,气息非读书不深。书既多,文焉得不佳?文既佳,科名焉有不得?即使不幸不以科第进身,而见理既明,遇事能断,储才既富,取用自宏,虽以他途亦必能出其学以致显达。 ”
  赵尔萃在这篇文章里所阐述的观点,通俗来说就是:求学学的是书中的道理。如果只是死读书,除了书上表面的东西外别无所知,而没有真本事,即使榜上有名,怕也是浪得虚名,如何能“任天下事”呢?有人认为读书一生而不能考取功名就是学究腐儒,这都是误人子弟的说法。是不是有用之才,哪能单纯以中不中第来衡量呢?无论是将来考中或考不中,对求学者而言,必须明白学习学的是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处世的能力,以及能够对社会有用的真才实学,这才是能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的衡量标准。即使一次考试失意,但只要学到遇理能辨、遇事能断的真本领,除去考试一条路也能成为可用之才。
  诸位学子,不管是高考成功者还是落榜者,相信读一读此文,都会有所启发。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