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黑陶美

□刘拥军

上世纪90年代初,运河德城区段两岸,借助“德州黑陶”的渊源影响,特别是刚刚恢复的制陶工艺,兴办了好几家制陶工场。我当时大学毕业不久,便利用暑假时间到堂姐夫所在的工场打工赚些零花钱,当然也能够近距离感受神秘的黑陶工艺。

名义上是到工场上班,实际上多是来往于运河岸边和工场之间,选取岸边独有的暗红色胶泥。多时一天能搞到10多筐,然后再用小平板车拉到工场备用。好在距离不太远,而且河岸有绿树阴凉,可用河水洗凉,甚至还可以摸上一些鱼虾、河蚌等,倒也惬意。选择红胶泥的地界儿,多靠近芦苇丛,需要在河滩上挖去20厘米左右,去掉这一层泥沙,往下就是暗红、细腻、干净的红胶泥了。

红胶泥烧制后,怎么能变成黑陶呢?这个谜底即便是到了暑假将尽、打工结束,我也没真正弄明白。看着每天出窑的黑陶制品,我急着想问个究竟,但最终还是被在场里干保管的姐夫劝住了。他神秘地说,是火候造化,是师傅独家秘笈,不外传的,不能问。据说那时一位制陶师傅的月工资比场里20多名工人的全部月工资还要高。

临近打工结束,恰好赶上师傅的生日。晚上,场长办了席面给师傅贺寿兼带给我送行。酒酣之际,师傅先讲历史,一下子扯到几千年前;又提奇遇,说某天在南运河边上偶遇一白胡子长者怎么的,然后搬用圯上老人点化张良的故事大说自己的奇遇。话里话外透着奇诡。但谜底就是不揭开。我带着这个谜团,一直到了下个世纪。

那时的黑陶,小巧别致的做不来,高大典雅的不能做,加上因为呈黑色,即便德州人也有很多接受不了。因为技术、市场环境、功用等多方面的问题,运河两岸的几家黑陶工场存续了几年后接连关门歇张。黑陶很快淡出我的视野,但那黑莹莹的色彩、陶坯朴拙的样态以及它背后的历史流脉,却始终印刻在记忆深处。

再遇黑陶,则是2009年的春天了。为筹备世博会中国馆的展品,梁子黑陶举办征集黑陶工艺品设计项目。我那鬼精灵般的女儿晨歌正上初中二年级,一直对创意设计之类情有独钟。得知这个消息后,她连续几天到梁子黑陶东风路上的门店索取资料、观察样品、启发思维。最终,女儿从诠释中华传统文化入手,撷取龙凤这一寓意吉祥元素,借鉴汉代漆器上相同元素的创意布局,略去繁缛的装饰细节,以流畅简练的线条彰显龙凤动势,最终设计出“舞龙逐凤”团花图案并得以入选。而我也对承载女儿梦想的黑陶,又有了窥其堂奥的想法。

晨歌作为获奖者应邀参观黑陶制作工艺,我则作为家长一同前往。好嘛!原来几千年前龙山文化时期,黑是先民崇拜的颜色,是那时最高规制祭礼用品的主色调,而龙山文化因此也有了一个浅近的名称——黑陶文化。由于其得天独特的资源禀赋,德州黑陶竟然是龙山文化地重要流脉。几经辗转,烟云飞渡,黑陶工艺沉浮跌宕,最终被阻断了3000年。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技术进步、商业发展、文化反思与繁荣等原因,才得以重见天日。特别是,我知道了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如铁之质、如玉之润的源脉来由——除却设计、选材、拉坯、烧制等流程之外,炭火生烟、熏陶成性的匠心独具,让人感佩莫名。

一年后,晨歌设计的作品得以在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之后,她对创意设计的痴迷也因为黑陶的承载走得更远、更高、更好。近几年来,她在大学期间的创意设计作品在全国屡获大奖,肇始何端?黑陶功莫大焉。

如今,德州黑陶作为“非遗”项目名声日隆,德州黑陶制品因为守正创新,正在成长为产学研一体、赏用商多维的地域品牌和文化标识,增辉时代,耀映未来!正是——

黑陶辉景肇龙山,墨玉乌金叹诧观。盛世德州汲髓骨,增华踵事启新篇!

德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德州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德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德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德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